我们的传承

        唐朝,小饮后的白居易听了阮咸的弹奏,这样写到: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后来花自飘零水自流,物是人非事事休。人们不学阮,不奏阮,不爱阮。直到某个宁静的清晨,我偶然从电视上听到了中阮大师冯满天演绎的《花房姑娘》,才知道在漫长的历史的空白里,有一个倾心古音的人在知识的盲区里摸爬滚打,在无数的失败中百炼成钢。失传的经典才化作今日的明珠,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脉脉唐音,花开不败。传承的,是匠心,更是一种人文化成。

        《周易》的《贲卦·彖传》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粥一饭,一句乡音,一陇园囿,一方宇宙。文化的渊深浩渺常以具象的表现形式为人所知,它宽厚仁爱又有慈悲之心。不管是浅尝辄止的况味还是卷帙浩繁的详论,我今天所能看到的一切,有前人栽的树,有传承与创造的接力。

        什么是传承呢?我以为传承首先是一种继承,是吸收和消化。我以为万物有其固有的联系,才让我们在不同学科的贯通之中发现熟悉的惊喜,三年前我来到宜昌,发现很多药店门口的广告上都贴着葛洪桂龙药膏,我不知道做什么用的。后来朋友邀我去爬磨基山,我这人体力不支,一步一徘徊,十里又思量,后来我知道了,东晋的时候,抱朴之士葛洪在这座山修炼,写下了《肘后备急方》,八百多年后,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读到这本书里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改用乙醚提取。就有了青蒿素的发明,从而赢得了诺贝尔奖实至名归的青睐。去年我第一次走进屈原祠,那些艰深浪漫的诗文我没能读懂,最早的那座清烈公祠的小小模型引起了我的关注,后来知道唐元和十五年,第一位为屈原大夫修祠的归州刺史王茂元将女儿许配给了大诗人李商隐,王氏福薄,诗人辞藻血泪写成传世之作,令人不忍卒读。巴山夜雨的深情,千年未改,终炼得七律圣手芳名。易求无价宝,难能有心人,我们有心去发现,去体味,知道的不知道的,继承的是文化,传承的是光彩熠熠。

        昨天下午听了市图书馆名家讲坛北京曹雪芹纪念馆李明新馆长的讲座,她说到她上午去到屈原祠,听到游人抱怨景区都是新的,没有老的东西。她这样说到:我到秭归拜谒屈原跟我在北京在汨罗拜谒屈原,是同一种情怀,传承是一种精神。屈原太伟大了,我以后讲曹雪芹,讲红楼梦,一定先讲屈原。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皮囊易死,清气长留。一种文化总要以一种新生的状态发展下去才足够美丽。由于工作的缘故,屈原祠我去过多次,时常听到游人们不屑地说,屈原啊气量真小,君王不重用他,他就净发些牢骚还写到文章里,还要我们的孩子们背离骚,真有意思。我知道这是听了错误的讲解带来的偏颇的观点,好气又好笑。后来我从纪录片讲座新闻中明晰了楚国的历史,灵均的生平。我神往于屈原诗中花草禽鸟的比兴,浪漫瑰丽的求婚和倏生倏灭的幻境。我喜爱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我痴迷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我欣赏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敬畏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来我特意买了《楚辞》,中国的诗祖,永远在中国的土地上翩翩起舞,百代不衰。

        李明新馆长这样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人们在某一天,齐刷刷地带上莎士比亚的面具,与英国的王子一起为他庆生。一个人一沓文一种精神,是这样得到永生的。而我知道与他齐名的中国的汤显祖,只是文学常识里一个简短的填空,没有做过这题的人们或许都不认识他,我惭愧至今未读《牡丹亭》。李明新馆长这样说法国的巴尔扎克,法国的青年很多都读不懂他的名著,可他无疑是伟大的。官方通过组织很多的活动倡导法国人读巴尔扎克。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代表中国的曹雪芹,一部《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知识分子写给知识分子的书。他是我们的文化标识。英国的大百科全书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如今红学日盛,曾经痴读红楼故事的女孩依然不改当时的爱恋。我每每翻阅几道红楼诗读,遍生出无数隽永的浪漫。中国的故事,总以恰当的方式给了国人丰厚的慰籍。我知道我以后还会读《红楼梦》。

       

我们的传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知道过去,才安然如现在,向往于未来。我们的传承不是一件古玩的世代收藏,而是一种文化的反复熏陶。我不知道我已知的东西能给我什么,但我知道公交车上的让座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彰显。我不知道古人的思考教会了我什么,但我知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共同的思考,共同的土壤与基因,不枉泱泱中国,人才辈出。今日之传承,能期未来之骄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