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写过一个“均等的遗产”的寓言,大意是一个富商,有两个儿子,他想把财产全部留给大儿子,而他的夫人为得不到遗产的小儿子哭泣。路人劝解她,只管遵从富商的安排,两个儿子自会各得其所。果然,大儿子坐拥财产,一无所长,挥霍一空后贫困而死。小儿子则离家学艺,增长本领,积累了财富。
有多少人会真正认同这则寓言传递的寓意呢?人们大概只把这个寓言当成教化故事,都深信如果自己是获得遗产的大儿子,一定不会如此。
2
继承大笔遗产,跟中彩票一样,是很多人梦想的美事。然而,获得意外之财,真的就会像童话一样,“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么?让我们看一些现实中的例子。
从网上可以很容易搜出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湖南千万巨奖得主挥霍4年剩80元”、“大连千万得主败光家底后因欠债入狱”、“泥瓦匠中500万,2年后离婚吸毒欲轻生”、“美国巨奖得主暴尸郊外”、“中奖6400万夫妇先后离奇暴毙”。
虽然并不是全部中奖者都会如此,但从以上一些例子看来,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意外之财的降临,没有给中奖的他们带来美好生活,反而毁掉了他们中的很多人。
3
为什么人人艳羡的一夜暴富,好像不约而同地演变为人间悲剧呢?
经济学家从劳动供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都是一天24小时。时间可粗略的分为两种用途:工作和休闲。工作,有报酬;休闲,没有报酬。报酬的高低,即实际工资水平,影响着人们分配给工作和休闲的时间比例。实际工资的变动,会引起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工资增加,人们用工作代替休闲。因为此时休闲的代价高了,想要花时间赚更多钱。
收入效应:工资增加,人们减少工作增加休闲。因为此时收入高了,有余力犒劳自己,多享受休息或娱乐。
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是相反的。对劳动供给关系的最终影响,需要看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增加,也就是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也就是减少工作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效应相差不会过大,作用基本均衡。但对于继承大笔遗产或者中奖巨额彩票的情况,收入效应远远高于替代效应,人们多数会减少工作,甚至彻底不工作,去享受完全的休闲了。
4
为什么不再工作会带来这么灾难性的后果呢?
其实,工作对人们来说,不仅仅是现在能够赚到钱,还在于持续培养个人未来的赚钱能力。这种持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即使现在没有钱,也可以在未来持续赚钱、积累财富。反观那些不再工作的人,他们的钱财逐步消耗,人力资本却没有增长,甚至原有技能也荒废了。当钱财散尽时,他们没有能力赚钱,只能贫困潦倒。
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当前,还在于未来。
回到“均等的遗产”的寓言中,大儿子继承遗产,替代效应远远小于收入效应,根本没有积累人力资本,钱财挥霍光了,只能贫穷;小儿子没有遗产,替代效应远远大于收入效应,他努力学艺,积累了人力资本,逐渐富裕起来。遗产对人产生的这种不良影响,就是遗产效应。
5
寓言故事,儿时读来觉得新奇,也能从中似懂非懂的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成年后再读,或许突然意识到,故事中有着以前从未考虑过的另一层启示。在经济学家梁小民的眼中,很多寓言故事,都透露出经济学的道理。他在《寓言中的经济学》中,选取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从经济学角度予以解读,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作为科普类读物,还是适合有兴趣的普通大众的。书中有一篇关于遗产的经济学解说,虽然只是很基础的经济学知识,我读到时,感觉很有意思,写出上面内容分享给大家。
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去看,总能产生不同想法。韩愈说“术业有专攻”,俗语讲“三句话不离本行”。更多的时候,人们习惯性以自己最熟悉的思路为出发点,所以把话题引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很多人自然而然的习惯。这也是交流的一大乐趣,从不同的行业角度探讨,互通有无,可以擦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好书和好故事,都是常读常新。前些年各种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解读职场难题、企业经营、团队管理等题材的网文、书籍都非常火爆,也代表着人们对于经典书籍的现代管理新解非常认可。经年流传的智慧结晶,拿到现代管理行业来分析,仍然能够贴合理论依据和实际需求,不得不说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千古智慧。
2017.08.17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