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 | 2017年的理财之路

距离上次推文,感觉过了一世纪。期间有蛮多繁琐但还未成系统的思考,暂且搁后吧。这次先梳理一下17年主要的理财行为及get的一些经验教训,权当复盘。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有机会“躺赚”。

以下内容仅供小白参阅,投资老手及土豪可以绕道了。

理财意识培养+记账工具推荐

还没正式工作,积蓄不多。可能一直比较俗吧,从小对攒钱、挣钱的兴趣就蛮大的,自认为其实没有很喜欢花钱,毕竟一个名牌包包都没有......主要还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觉得对于女生来说,好的气质不一定需要名牌加身来进行衬托。当然特定的场合除外。

从初中有不定时的零花钱的阶段开始,我就会有意识地攒钱,最喜欢买的东西是文具和衣服。后来高中受《穷爸爸富爸爸》的些许影响,更注重攒钱了。期间也尝试挣些小钱,比如七夕情人节跑去镇上的公园卖花(净利润160RMB)、高三年暑假在一中对面的书店全职打工(月收入800RMB)、跟着顾家家居的同事扫楼发传单卖家具(不记得兼职费多少了,卖出一套沙发但并无抽成)等。总结一句话:冷暖自知。虽然现在看来,几百块钱真的不多,但在那个时候,自己也算攒足了面子,赢得了家人的赞许。

直至目前,身边很多的朋友都已经工作了,但常常会苦恼“月光”。对于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在校生来说,我常常觉得痛心......每个月都有这么稳定的现金流,怎么不好好盘算一下呢?一点钱都没存下来,我觉得是非常可惜了。

我觉得在切实进行个人投资或理财前,“开源+节流”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很简单地评估未来存钱方向的小准则,即能开源就开源,不能开源那就节流吧。钱的存量首先决定了能够选择的投资方式,投资风格最终决定了实际选择的投资方式。

另外,重新建立适合自己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多少钱则享受什么品质、层次的生活,那种既大额又不具有增值空间的消费品或消费方式,真的不适用于即将面临“月光”风险的你。当然,这里的钱请把父母给予的关爱暂时拎开。

此外,理财意识的培养往往还需要辅以工具。方便我们能够回头看,以了解自己潜在的消费结构。我是从16年10月,即内蒙古旅游前就开始用挖财理财记账的。之所以选用挖财理财记账也是相当巧合的......因为那时候有朋友天天在朋友圈打广告,推荐挖财理财的新用户理财产品。于是某一天,带着一种好奇心,下载了试用。后来看到有记账功能,就开始记账了。直到今天,记账天数将满500天了。

我会着重区分每一笔不同的收入来源与支出方向。然后通过生成的图表,直观感受自己主要的大笔支出项目是什么。这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节流”标准。


在开始介绍17年度主要的投资行为之前,有必要先给大家做个资金盘点。

对于自己而言,相对富足的阶段在16年。那个时候的资金结构算是很复杂的:实习工作日每天200RMB收入+本科留存的各种奖金+餐饮店经营期间的分红及最终盘出去的利润+参与JanaMobile在中国区产品的项目收入+自如租房的毁约补助+15年买股票和基金的账户余额等等,非常零散。另外,虽然我非常拒绝家人再给我生活上的补助,但有时候还是接受了家人的爱。实在拗不过。因为他们总觉得我在外面念书太省钱了不好好吃饭......支出方面:每月房租1680RMB+日常开销+每月往返福建与北京的交通费1200RMB。总之虽然开销不少,但是算下来还是有结余的。

正式读研以后,多了稳定收入,即每月的生活补助700RMB,少了房租成本。总体在“开源”方式上少了很多,所以没什么现金流进来。

P2P理财

其实我非常肯定P2P理财方式的益处,但是对于中国当下的环境来说,风险还是太大了。所以我很少买。唯一买过的就是被朋友不断刷屏的挖财理财的新用户产品,但也只买了一阵子就提现了。当时的最高收益能达到12%年化。我觉得除非拉新活动的羊毛可以褥一褥,其他的还是得谨慎。

信用卡消费

曾经我是非常反感用信用卡的,因为欠人钱的感觉并不好。但在自己开支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信用卡提供了诸多便利。现在消费的原则是能刷信用卡就刷信用卡,尽量不动躺在余额宝里的钱。为了保证不会逾期还款,我在制定每学期的To do list表格的时候都会在还款日之前的时间备注好“还款”。另外不同的信用卡能够享受的权益也不同,比如前段时间广发信用卡在每周五都会有星巴克买一送一的活动等等。由于已经开卡懒得换了,所以也没再计较调整。

空间众筹

最早接触众筹是在16年,当时看到一篇相对量化地介绍投资众筹项目收益的文章,于是被安利着来了解众筹。刚开始投资众筹项目的出发点也比较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小份额众筹投资的机会来培养自己的投资sense,多渠道触达优质众筹项目的老板或高管,保障稳定收益、展望预期收益的同时,获取特定项目的消费金等等。其实从我自己的出发点来看,更像是一种投资体验,而非真的想要收获怎样的超额回报。另外就是收获了一个方便大家进行消费金折价转卖的社群。

相对于其他众筹项目来说,空间类众筹更重资产,最后哪怕经营不善倒闭了,也还有实物资产可以变卖以弥补损失,所以风险相对较小。但由于众筹项目的报表数据并不透明,且平台的监管能力有限,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众筹项目的分红多少全凭项目方人品了。一般预期收益是别贪心了,但保底收益还是可以看的。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若项目方还有持续众筹项目的需求,那么当下众筹项目的回报一般也会好看一些,以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

超额回报?在权益型众筹的项目池里,是不存在的。但消费金对于喜欢旅游的朋友来说,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不论是折价变现还是自行消费体验,都算是一种收益。

谈及众筹,我还是很感兴趣的。后来受到启发,结合了会计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构思了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股票投资

毕竟我本科的专业是财务管理,期间也学过投资分析相关课程,也跟同学比较认真地做过一份关于并购事件对医药股价格波动的影响的案例作业。虽然当时采集数据的方法是很笨拙的,但我们最终确实提交了一份让老师耳目一新的汇报作业。其实我在15年就买过股票,趁着牛市挣了一点钱。后来行情不是很好,就转买了基金,虽然亏了,但总体上还是收益大于亏损的。至此以后买股票就很慎重。因为牛市总是让人产生错觉,似乎自己多牛掰,真的有投资天赋一般。

后来到了今年年初,弟弟有说自己的股票给朋友操盘,然后提到申购股票成功很挣钱。恰好当时申请了中信建投的校园实习生。嗯......很水的那种,就是去找朋友开户,所谓的福利就是可以给到比较低的费率。想着反正也要打新股,就给爸妈都申请了股票账户。但是打新股吧,又要满足不同交易所的申购条件......于是才不得不又买股票了。

这个时候恰逢我们有需要进行实证重现的作业,经过一些论文的筛选,我最终挑选了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一些实证论文进行重现。该论文里的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是每股收益(EPS),而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是来源于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所以这个实证重现所针对的样本都是深交所上市公司。我用了不同年度的数据做实证,最终的结果都是二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我个人是很懒的,根本没办法掐着时间看盘。所以力求能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买股票的策略。于是,我就尝试着把以上样本做一些条件筛选,最后结合一些财务数据的表现及跑赢大盘的情况来综合得出了最后的筛选标的。但由于买股票的资金有限,我从中挑选了三个绝对值比较便宜的标的,最终购买。从7月份至今,这三只股票我是一直没动的......收益还不错了。

某医药股虽然并不在以上的投资标的池里,但是出于本科研究过这只股票的情怀还是买了。然而自从被爆出该董事长涉嫌内幕交易后,股价就一直比较疲软也是很尴尬。另外就是蹭了一波雄安概念,当时买了廊坊发展......刚刚感受了几天20%收益不久它就被ST了......还有跟着某基金经理买的ST建峰,我主要看中它的国企背景。炒ST的意思是在于,看好其会在下一个财报披露前通过各种操作弥补亏损,然后又涨一波股价的,但这次险些被退市。希望17年度的财报出来,千万别被退市......这些可能都算踩过的坑了,引以为戒。

最后重点是,一个新股都没打着。

迷你点唱机

17年初的时候关注到的点唱机。那时候在杭州玩耍,在宋城千古情景区里看到六间房录播室,非常好奇。厚着脸皮体验了两轮,感觉不错。就是游客可以在透明玻璃的录播室内点唱歌曲,外边的游客都看得到、听得到。后来从杭州到福州,慢慢关注到商场里多了一些迷你KTV。我自己比较喜欢唱歌,所以看到这个玩意儿觉得真有趣!虽然唱歌成本不低,但是相较于去传统KTV唱歌来说:一是更方便了;二是手机可以直接上传录歌曲目;三是没人霸麦。后来我跟弟弟商量了一下,都觉得这玩意儿可以购置投资。我自己拉了个财务的表格,以每天5个小时点唱时长计算,一台机子到第三个月就能回本了。17年年初花了蛮多心思去找性价比最高、售后保障又比较好的点唱机品牌,最终选定了友唱。

之后还特地跑去广州参加了友唱的新品发布会,然后也一直在跟招商经理联系。期间持续跟进了两三个月,但当时的区域代理政策一直不明晰。眼看着马上要暑假了,且迷你KTV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点位慢慢被占据。最后只能另买一台其他品牌的点唱机,先做测试。整个过程是很令人郁闷的......散户找点位实在太没有优势了。然后再拖了几个月,北方渐趋萧条,南方又各种刮风下雨。放置在校园里?寒暑假总计有3个月都会基本闲置,且点位需要走学校流程不好申请;放置在大型商场里?一般都不愿意跟小商户签合作,租金的议价空间太低。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所谓的“渠道为王”。

期间辗转,似乎把小音箱都给弄丢了。然后重点是,点唱机还是被运回了家......

写在最后

讲到投资,2017年度不可回避的一个名词是“数字货币”,诸如比特币、火币等等币。“币圈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彰显了这类虚拟货币的重要性与颠覆性。我确实认可区块链的技术价值,但并不觉得目前的这些虚拟货币的流通正在产生价值。基于目前并没什么闲钱的客观条件下,对于风险极高的投资方式,我是不碰的。其实主要还是碰不起。嗯,说多了都是泪。

这种切身体验盈亏浮动带来的心理变化的成长,很有裨益。之所以写推文,主要还是逼着自己去回忆、去思索,在做每个与钱相关的抉择的时候,自己的预期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另外我也非常渴望交流,一切新兴的、也许我还不懂但非常愿意深究的任何事物。

身处一线城市却仍然有着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资讯的焦虑,但其实焦虑也不是目前80后、90后才有的特殊状态。也许,这个时代的任何阶层的、年龄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焦虑。因为:

“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 | 2017年的理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