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我时常被说“脾气大”,容易激动和发脾气,因深受其害,找了很多方法,“实况转播”、聚焦、小组沟通、写日记等等(文章最后写了出处),然后因为感觉难,然后又重新找方法,最近学习了海蓝老师的剥洋葱法,简直能把所有以前学过的方法整合起来。

关于发脾气的情绪陷阱:

容易发脾气的情况

对亲近的人火冒三丈——因为衡量过利弊,感到安全,自以为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鸡毛蒜皮的事火冒三丈——因为有太多没有化解的伤痛和没有放下的过去

知道生气不好,就是改不掉——没有真的认识到生气的严重后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是一种逃避和借口


需要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1、认识到发脾气可能会造成恶果的。之前一个在上海监狱做公务员同学和我说过,监狱里关的犯人其实人都不坏,就是一时没控制好自己脾气,做出暴力、杀人犯法的事情。可见发脾气关乎人命。

2、我们容易对亲近的人发脾气,一般不敢对领导发脾气,其实是自己无意识的权衡过利弊,是欺软怕硬的表现。

3、认为是别人的错时,比如以前我觉得弟弟烦,那时他4、5岁的小孩,我再看书,他发现一个好玩的,爬我房间的窗户,我跟他说不要在这玩,他当没听见,他只是做那个当下他认为要做的事情,那个当下很投入的捣鼓他喜欢的事,不懂也没注意自己做的与我在看书有什么关系...没有谁非要针对谁,别人也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来做什么,不做什么。想想对方的局限性、需要和当时面临的情况,

具体怎么做:

要做的有很多层面,像剥洋葱一样,把自己有关情绪的安置好,从行为上到身体层,到感觉层,再到思维层,后续要核对想法思维是不是真的。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从行为到身体层

停止离开要发脾气的场合,让自己放松一下,用呼吸法、运动、转眼球、全身扫描等让自己尽可能感受平静、淡定和舒适,丢掉难受、抱怨。

全身扫描自己的身体哪里不舒服,找到那个部位,然后用呼吸放松让它舒服一些

二、感觉层

理解、识别自己的情绪,用命名法理解情绪,用自己提问的方式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要。

三、思维层

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思考对方的需要,对方的局限,资源的局限、思考对方在那个当下面临的问题和难处,找到对方做那件事的各种因素。直到能理解对方为止。(ABC法,核心是对一件事情的解读)

四、核对

在双方都平静的情况下,真诚的表达自己当时的需要,面临的情况和感受,也了解对方的情况...互相讨论下次遇到相似情景怎么办。

最后建议:多参加活动,让自己更容易理解他人,不要与社会脱离太远。

其中前两层有点和聚焦、坐享挺像,找一个安静舒服的地方,和自己的情绪相处,我自己这时候容易生气…如果这时候就是要注意一个原则,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事,不要把责任放在别人身上。

有时候我和对象吵架了,我尝试第二步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想着对方让我这么难受的,我更是爆棚,更想吵架(所以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情绪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可能这也是为了避免走火入魔,所以要先让身体层先舒服的原因,暂时离开冲突的地方,先行为再身体一层一层来吧...可能我需要自己先识别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但是,我自己也没能力识别不合理情绪,我只能识别自己心里的应该,不应该。。。可能这是一个有浅入深的过程,深入的,还有另一个工具,“心灵瑜伽”,当心里有愤怒、责怪不平的情绪时,找出自己心里的应该,看自己有多大的程度相信,对这个相信进行打分,然后造反义句,尽量写积极的反义句,在为这个反义词想理由,这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等想到的理由足够充分,然后自己也就越容易理解、接受发生的事情了。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提倡的自我辩论的“其它可能性的”部分,会不会有其它的原因造成现在的情况,或是用证据证明事实不是我所感受的那么糟,强调非灾难的事实,也是只是记录事实,用实况转播的方式理解发生的事情,调动理性和智慧, 然后核对,用《人际ABC》理论,了解对方在乎的,该道歉道歉,该改变方式改变方式,其中共同探讨的过程,就是积极心理学里“从用处、建设性的方面想、激发动力”,心灵瑜伽里“问自己在相信相反的话的心态感受下要做什么”的意思。

化解情绪也尝试过用日记的方式,如果记感受,这就是关注深入感受,容易被情绪淹没;如果把事情复述下来,就是思维层面,好像容易全局思考,调动理性思维,换位思考,更关注事情本身,而不被自己的情绪带走,有点像“实况转播”,关注行为本身,而尽量不被情绪埋没。

其它的方法

一种是聚焦的方式:也是先找个舒服的地方,放松下来,把自己的问题隔绝出来,找一个最大的问题,感受那部分的感受,好像也是感受自己的身体最不舒服的地方,了解对事情的感受,识别它,描述它,看看它的背后的需求或是感受,理解它,和它相处的一段时间,直到越来越接受这个感受。(来自《聚焦心理》只是对难受情绪有处理,更理解感受,可能对拖延、逃避情绪和要做的事没有帮助)

积极心理的技巧:作者塞利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样的心理,找出这种心理与相对应的积极心理的主要不同,提出了用积极心理特点应对这种消极心理的方法,通过和自己对话、辩论,用ABC法去理解自己的想法,ABC具体指行为-想法-感受模型,它们的关系是:当发生的不好的A事件经过B想法的加工会产生C感受,反驳自己不合适的想法论断,对事不对人,不否定自己,找到支持自己的证据;反驳对自己的消极暗示(非灾难法);提建议,有用处的,找对事情有益的点;其它可能的外在原因(来自塞利格曼的《活出乐观的自己》。感觉这个方法有点慢、反驳的习惯得养成挺长时间的,我用了一、两个月,还是没习惯。。。会不会我没理解核心,比如,不好的事情归因的时候,多从暂时的,具体的,外部的原因,好事是内部的,经常的 ;每次有不喜欢的A事情发生的时候,就看看自己的B想法,然后C感受和行为,不止是纪录的时候,平时也要注意辨识不合理的想法成分。之前有时自己辩论要一个小时,可能还不熟练,优点:真能结合现实找到积极的因素,可行的的点)

“心灵瑜伽”的办法:找到想法里面的“应该”,“不应该”,问自己有多大程度相信这些,然后进行打分(0~10分),问自己的感受和相应的想要做的反应和行动,再对上面的”应该...“造个反义句,尽量写积极的反义句,接着为这个反义句想正当的理由,这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等想到的理由足够充分,然后自己也就越容易理解、接受发生的事情了。然后也容易平和对待发生的事情,没有减少不平情绪时,重新观察自己的感受背后的“应该”,重新评分,造反义句,反复进行。(《这本书让你不烦恼》里提到的办法,我用得少,感觉适合吵架的时候,尝试过换位思考,不确定对事情的发展有没有帮助。)

“实况转播”: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就用实况转播的方式,把事实和情绪分开,回到事实本身的重要性,而不被过去和现在的假设和感受控制,不担忧过去和未来。用画面感,只注重能看到的事实,比如:用筷子的动作样子细节,调动理性的力量和思考,聚焦可以改进的点。(有点抛开感受。。。。没试过。。。不知道行不行,似乎可以用来反思,然后再行动,会不会做事过程中还是被消极情绪困扰?方法来自《行动力》的书)

“沟通”:有亲密的朋友或亲人,可以述说,互相帮助,整体会更能抵御问题。(《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培养韧性)

“写作”:当一个人面对的时候,用写作的方式,我再看看这是什么层面的,是写感受,还是写事件,还是写一个故事,情景,引发自己的思考,这件事情我可以收获什么,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培养韧性)

希望坚持坐享,多多实践,练习这个洋葱法,能时时看到自己情绪,不受看不见的它控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