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无解?

在中国,教育是一个既关心又揪心的话题。

我父母那一辈感谢教育,因为教育让他们从农村到城市,改变了命运。但八零后的我对教育就只剩下了厌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带给我的最大礼物就是厌学。

我曾将这些归咎于“应试教育”,并立志不再让孩子成为牺牲品,但近期看了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才发现自己想简单了。

郑先生在书中指出,应试教育只是中国教育的病症,真正的病理在于“学历军备竞赛”,而想要拯救中国教育绝非易事。

下面来说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思考。

一、病理:学历军备竞赛

美苏冷战是最大的军备竞赛,双方在军事、科技上不计成本的投入,只为了压倒对手,最终结果呢?

全体地球人多了几万颗核弹储备。

郑也夫说,中国教育就处于“学历军备竞赛”,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01 学历=社会地位

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是:

能力强=社会地位高

但是问题来了,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呢?

要知道很多能力都无法量化(比如意志力),只有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但这样的成本国家根本无法承担,于是只能简化考核机制,简化到最后就只剩下考试,考一些知识的记忆,以及简单的应用(比如一个池子一边进水一边放水这样反人类的题目)。

这时候你发现原先的逻辑变了:

学历高(于是假定他能力高)=社会地位高

加上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

所以高学历就是高社会地位这个概念在中国人心中扎根很深。

这就为所有学生树立了唯一的目标。

02 什么是学校?

这里先讲一个书中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二战盟军总司令,美国第34任总统)曾经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一次他在一个会议上称赞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比教授:在众多雇员里,您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

结果拉比教授直接回敬: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您才是学校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很可惜,这种“我即是学校”的豪情无法出现在中国教授身上,而有着行政职级的校长、书记倒是经常这样想。

真正创造并传递知识的人没有话语权,反而是少数几个“聪明绝顶的全局统领者”在决定全国的教育,他们只建了一条赛道,于是不管你是“毕加索”、“钱钟书”还是“扎克伯格”,只要上学就要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想要升学就要参加“语数外史地生全面掌握”的考试。

单一的学习机制,更加单一的升学机制,让所有人都只能在一条路上,朝着高学历的目标狂奔。

这里比春运还挤。

03 当你只有一颗鸡蛋

俗话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当你只有一颗鸡蛋时,你会把鸡蛋放在有着天鹅绒衬里的盒子里,再把盒子锁进银行保险柜。

在古代,虽然科举是唯一的正途,但许多大户人家也只是让族中出色的一两个弟子去追求功名,以曾国藩为例,他有两个弟弟只考了一次之后就不再参加科举了,家族也很支持。

但是现在不同了。独生子女政策让让我们只剩下一颗鸡蛋(或者两颗)。

家长只能逼迫孩子在追求学历的路上一直冲锋。

直到阵亡。

所以,学历与社会地位的挂钩,行政在教育上的垄断,独生子女政策,三者共同推动着中国教育,形成了惨烈的“学历军备竞赛”。

在这个竞赛里,你没有自主权,唯一的目标就是比别人高一点。

“俄国人又多了一颗核弹”

“OK,we need two more”

二、处方:一个悲观的判断

《吾国教育病理》第二个主要观点是:虽然我们在试图解决教育问题,然并卵。

01 素质教育

因为大多数人将教育之罪归结为“应试教育”,于是很自然想发展“素质教育”。但这是看错了病,开错了药。

如果不能改变军备竞赛的态势,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变成应试。

以体育教育为例。

如果体育不考试,那么很自然所有高三的体育课都会变成英语课。

如果考试,问题又来了,考什么?

考短跑,你还会去练长跑么?

考蛙泳,你还会去练自由泳么?

考投篮,你还会去练传球么?

这不是应试教育又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医不好。

02 学校扩招

获得学历的竞争这么激烈,扩招减轻压力是否可行?

不行。

竞争本来就是要和别人比。

八十年代只要是大学生就牛上天了,现在呢,是不是一本?是不是985/211?是不是名牌大学?

甚至大学生早就不够看了,现在拼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

难道以后中国孩子的学习生涯终点是院士?

扩招只能延后竞争,并不能消除竞争。

03 提前分流

提供更多的学历不能消除竞争,那么学习欧美对学生实施分流制呢?

比如德国实行的双轨制,在4年的小学教育之后,由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决定初中是上主体中学(未来进入职业学院),还是上文科中学(未来上大学),这样在初中阶段就完成了人员分流。

但深入分析下去,是德国的高端制造业,职业学院极好的就业与薪酬,确保了分流的有效性。

很可惜,这些中国都没有。

到这里,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无数的学生在无奈的追求高学历,而想要解决这种态势的种种努力看起来都不可行。

三、怎么办:凉拌

中国教育问题似乎僵死在这里了。

后来我看到罗胖(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的一个观点,他说很多社会问题都没法解决,但是有一天它突然就消失了。

比如19世纪困扰伦敦、巴黎等大城市的马粪问题,最后不是有“聪明绝顶的全局统领者”想出了办法,而是汽车被发明了,马车和马都消失了……

罗胖认为,互联网会使教育问题消失。

在互联网时代,学历已经无法和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无数崛起的牛人都不是高学历,典型代表是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的马云同学。

同时现在人们可以随意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打磨自己的爱好,展现自己的能力变得比以前容易很多。如果你对编程、大数据有爱好,能在小圈子里有些名号,哪个互联网公司还会只考虑你的学历问题。

之前的那个逻辑便不再成立。

学历高(于是假设他能力高)≠社会地位高

学历军备竞赛的沙塔,坍塌了。

四、我的思考

郑也夫先生告诉我们,中国教育的病理在于“学历军备竞赛”,而教育问题可能是无解的。

罗胖告诉我们,互联网会让教育问题消失。

但这都是宏观的阐述。

教育问题会消失,很好。

但什么时候消失?在它消失前我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我的答案是:放过孩子,提升自己

很多家长都在重复做下面的事情。

给孩子指明一条自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然后说:就照着这条路走吧,爸爸没啥能帮你的了。

真是无能又懒惰。

如果我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多花心思,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弊端。

如果我自己有比较充裕的财力,就无需害怕孩子没法挣钱养活自己,进而逼着他走一条最稳妥的路。

如果我自己有广阔的视野,可以放眼国际,孩子就不一定要接受中国的教育。

所以

郑也夫说中国教育无解

罗胖说中国教育靠互联网解

我说中国教育考我自己来解

版权声明:随便转,别客气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中国教育无解?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教育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