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桃琳
10小时前 · 《1068夜航班》主持人
最近我在上一个公开课,昨天讲到了一张PPT,看过不禁莞尔
“你朋友圈里的样子,是你希望别人认为的你的样子”
是哦,这样的人要不要太多,是不能在朋友圈里“输给别人”的,因为朋友圈不仅仅刷出的是他们的存在感,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人生赢家”的错觉。
所以,哪怕刚吵完架也要拉着男朋友拍合影秀恩爱
所以累个半死走在路上自拍也得美美的修图半天
所以偶尔生病了要发一通感慨看多少人来安慰自己,
所以,前脚吼完孩子后脚发孩子照片也一定是母慈子孝完美无缺的……
总之,我的生活,在朋友圈里是“完美”的。
啊,这是朋友圈里的人生赢家啊。
可是……
离开了朋友圈,回到了现实生活,还是要灰头土脸,还是要鸡毛蒜皮,孩子晚上不睡还是要大吼大叫,男朋友因为一点事情吵架还是会冷眼相向。
勉力维持的假象给别人看,真不如拿一点力气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雪莉·特克尔在《重拾交谈》这本书里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我们的问题,她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我分享,故我在」的表演化世界里。
想想朋友圈这个大戏台,感觉还真是这么回事,过日子已经不是过日子了,是表演,演技好坏点赞数说了算。
现在就连吃饭的时候我们都放不下手机。手机另一头、交集寥寥的人,好像永远比正在跟你吃同一盘菜的人更珍贵。
但是陪伴,不论是朋友间的扶持还是家人间的关爱,需要的「不是彼此分享的信息,而是长久的关系」,以及我们共处的独特与私密。
在朋友圈里刷出来的存在感,真的是太虚拟了。
有人点赞,只是因为他恰好看到了而已,不是因为他在乎;
有人评论,也可能只是他现在太无聊想说说话,却懒得打开一个对话框。
有人每天听在线付费课,然后在朋友圈发打卡贴,说自己收获满满,开拓了思维边界,勘探了底层逻辑,各种玄妙的术语往外蹦,俨然未来商业奇才。结果他的工作业绩,还跟之前一样。
有人则每天忙着写手账,列一页TO DO LIST,周围贴一圈纸胶带,版面搞得倍儿好看,最适合拍照发朋友圈和微博。但仔细一看,上面列的事儿,好像没有一件做完。
晒忙,是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成为一个忙碌而伟大的人,哪怕只是在朋友圈。
但是,朋友圈里没有赢家。
因为在这里的碎碎念或者是灵光乍现,不过是人生中一些微小细碎的片段,不过是漫长生活中一些像是火花般随时就闪过的瞬间,抓不住,留不下。
真正的人生赢家,在生活里,在生命中,在人生的长河中,有跋涉,有收获,走向自己生命的光亮,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比起朋友圈里的虚荣,我更想打开自己的银行存折,看到里面进来一笔巨款,更想扑到爱人的怀里,用我的耳朵听他说鼓励的话。更想在忙碌到没空发朋友圈的时候,得到同事和朋友们的零食投喂。
实打实的成就和关心,比朋友圈里多少个赞和评论,都更能让我觉得,自己在真实地生活,真实地感受着爱。
最后,希望你过得好,像朋友圈里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