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计算机的四十年情缘(四)

如果说,今天很多的年轻人追逐Apple的iPhone、iPad,以拥有一款Apple的产品而满足的话。二十多年前,Apple就是时尚的代名词。只是八十年代后期,Apple因为它实行不开放技术标准的战略,被IBM的PC机型+微软的操作系统全面超越,在很长一段时间渐渐地被边缘化了。

八十年代,只有一些有实力的单位才会拥有一台电脑(那时的中国,都把个人计算机叫做“电脑”)。我同事去的那家大医院,买的就是一台苹果机,它有个响亮的名称叫做Apple Ⅱ。在强大的百度搜索下,我找到了当年那台电脑的照片。连那个屏幕上的绿字都那么熟悉,又那么古老。我这位同事后来去了美国,她当年用的那个古董级的电脑也不知去向何方。

我与计算机的四十年情缘(四)_第1张图片

那台电脑被关在一个有空调、铺地板的,戒备森严的机房(那年头,在很多单位,也只有计算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对于我来说,一般也是可望不可及。毕竟在那个医院平均工资可能都没有一百元的那个年代,一台上万元的计算机,真不是一件普通的机器。再说,它也不具备现在计算机或手机那些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充其量也只能编些小程度,对数据做一些简单的统计。我记得,他们办公室与一个做心理咨询的部门在一起,印象最深的就是用这台电脑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当时的计算机,输汉字非常麻烦,记得她当时学的是台湾人发明的仓颉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好象还没发明出来呢。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用汉语拼音,但汉语拼音有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就是重码率很高。一个编码对应于很多个汉字,很难做到盲打。当时的计算机内存空间极小,开始时还没有硬盘,只有两个软盘,查询速度非常慢。甚至曾经有一些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到那时汉字因为在计算机中应用的种种限制,终将会被拼音化的字母所代替。现在想想真是匪夷所思。


我与计算机的四十年情缘(四)_第2张图片

右边这两个盒子,是两个5.25英吋软盘的驱动器。开始的机型并没有硬盘,配备了两个软盘驱动器,一个是用来放操作系统的系统盘,一个用来放数据。这也是现在的人会奇怪,为什么硬盘的盘符要从C开始,那是最初A和B都给了软盘。同时,设置两个软驱也为了可拷贝文件。一个软盘的容量是180K,后来是360K。与今天动辄几百甚至T级的硬盘相比,简直无法同日而语。

关于Apple Ⅱ这款经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型, 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nU4IUVjFbscx29pMJsUdlWKq05uS4ZMQ-mC0AqBmUQeYRzGqISWrQLkrjY9ViZhgSV89c68pnjelRU6U7vMCq

那时节,家庭一般是不会拥有这样一台计算机的,因为放在家里也没啥用。不过九十年代初,中国很多的城市家庭会买上一台小霸王学习机。不过说是学习机,除了能练练打字外,大多数都是插在电视机上玩游戏用的。比如说魂斗罗、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其基本原理,可能与APPLE的个人计算机也差不多。

现在看来,推动计算机每一次升级换代,并形成大面积的普及高潮到来的最原始的动力,往往还是来源于娱乐,而不是学习。就象几年前的一波偷菜游戏,就把一些从不上网的中老年女性紧紧地锁定在计算机前。在取悦大众的方面,Apple一向走在前列,哪怕是在他最沉寂的时期,它从外观到界面,一直都是做得非常煊目的。要说,微软从DOS演变为WINDOWS的图形界面,也是抄袭Apple的。现在Apple在乔布斯的带领下,重新登上了3C时代的时尚顶峰。我们也不要忘记,它曾经的辉煌。它是最早把计算机,从大型计算工具,变成一件个人时尚用品的开创者。

现在重新看到这台古老的计算机,我还是无法想象,自己怎么就对它那么感兴趣。虽然二十多年来,台式机的外型改变的不是很多,但当时实在看不出,它跟个人生活有什么关系。不过,因为是当时看过一些关于未来学的书,特别是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这两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坚信,计算机一定会普及,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自己学的东西一定能派上用处。但是,绝对不会想到,今天计算机居然成了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件物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是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遇见它,对于我来说是幸运的!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不能不归结于,一个人平时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这没有半点幸运可而。因为一路走来,其实同行者甚多,但最后与我走同样的路却很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超经典回顾放送苹果的味道几人知

http://tech.163.com/05/0407/11/1GO06D24000915FE.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计算机的四十年情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