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某些行为的隐性动机

        我还不太合适一开始就来高大上的宏观叙事,还是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吧。

        这是发生在儿子五六岁时的一件事:当时他收到一份礼物:属于他自己的第一套乐高积木。真的是非常兴奋啊,整整一个白天,除了吃饭中断了一下,一直在试图拼出包装盒上示例模型。由于我想训练他自己独立完成从看图例到找部件到拼接成型的能力,并没有手把手地一步一步帮他拼,坚持让他自己看图例,按着图例找出零件,自己先试着组装。一开始他很不适应,哭啊闹啊耍赖啊不想自己来,但迫于我的高压,在哭闹声中,在我的呵斥声中,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他终于自己装好了模型。

        高潮来了!当他骄傲地兴奋得不可自抑地将作品从地上拿起,端着向我走来时,脚下一绊,模型掉到地上,散架了!

        我和他当时都楞住了,两人目瞪口呆面面相觑。我紧张地想:“完了,完了,他一定伤心透了,一定会怨天怨地,一定会在下一秒大哭大闹起来,我要怎么安抚他呢……”这时只见他镇定地开口说:“没关系的,坏了就再拼呗,我已经会拼了,我一会儿就可以再拼回来的”

        我简直不能用简单的欣慰或是高兴形容我的心情,我为他有良好的心理抗打击性,宽广的心胸而骄傲,为他展现的大气而赞叹,并在随后的几天,在家人朋友间对他赞了又赞。

        几天后,我回过味来,回想他那惴惴不安的神情,躲闪的眼神,一个念头忽然在我脑海里冒出来:“他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镇定自若、不骄不躁,他只是在害怕,害怕我责怪他不小心,抢在我出声责骂他之前尽快表达自己挽回过错的努力。所以在得到我的赞扬后,他其实第一反应是不解,不明白‘做错事’反而得到妈妈的表扬“

        在这以后,我开始真正关注孩子行为背后隐性动机,借用可能的隐性的动机去引导他行为,而不是单一的硬碰硬地去要求他做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某些行为的隐性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