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

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_第1张图片

俗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我想说:思而不行则怠。虽然我在传播不发火父母的理念,但是更关注引发大家主动思考,现在更想带领大家把“所学所思”在生活中“行”起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记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身体与情绪其实一直与我们相伴,却因为长期被忽视而与疏远隔离,就好比一对我们应该很熟悉的陌生人。这让我想起我和狗的关系变化——我以前怕狗,觉得它大我小,它强我弱,所以总躲着它。后来改变看法,觉得它也没那么可怕,便开始接近它,和它做朋友。与身体和情绪的关系也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从被他控制到做它们的主人,这就是通过觉察并记录达到的。当我们把觉察反思到的用文字这种理性的方式呈现,就相当于把隐性的部分显性化了,能够清楚看到自己的每一点变化,在前进的路上留下清晰的足迹。


大家可以参考这个格式来:

标签:(给事情起个名字)

事件:(简单描述事情经过)

我的反应:(体会自己当时的情绪波动,有没有被事件的发生带入)

在场人的反应:(我们孩子的当时反应和感受)

后续反应:(对此事件,我们父母做了哪些处理)

反思:(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者原因,以及父母的当时的想法)


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_第2张图片



DAY1

标签:面对孩子间的矛盾

事件:吃晚饭时,我和妹妹坐在餐桌一边,哥哥坐在我们的对面。妹妹把喜欢的菜,拖到自己的面前,哥哥见状也要把菜都搬到自己的前面。于是两人为了同一道菜起了争执,哥哥力气大,凶了妹妹,把菜挪到了自己面前,妹妹用哭喊抗议

我的反应:先惊了一下,深呼吸后平静地走过去问哥哥:“妹妹把菜搬到自己面前,你觉得不公平,是吗?”又对妹妹说:“哥哥把菜搬走了,有点生气是吗?”

在场人的回应:兄妹俩都回答说:“是的。”我对哥哥说:“你不想妹妹把菜挪位置,可以用嘴巴告诉她啊,凶她很不礼貌,不能给妹妹作榜样”哥哥不服气:“就算我说了,她也不听的。”“妹妹还小,有时候……”“你们老说她小,我才不觉得呢!”

后续反应:我灵机一动举起双拳跟哥哥比划说:“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的头里有两个脑,一个叫动物脑、一个叫人类脑。就像我这两个拳头。你说哪个脑更厉害能管住事?”他认真思考说:“人类比动物厉害,那……是人类脑更厉害吗?”。“正确!那你猜小宝宝的头里哪个脑更大?”他想了想:“动物脑大。”“为什么?”“因为小宝宝更像什么猫呀狗呀的动物!”他神气地说。“呵呵,聪明!妹妹小,所以她的动物脑比人类脑更大对吧?动物脑管事的本领差些,所以妹妹很多时候还不能像你一样能管住自己。你慢慢长大了,人类脑也越长越大,所以越懂事了……”我们就此愉快交流了十分钟,哥哥意犹未尽,妹妹趴在我腿上小猫般发懒,哥哥高兴时还摸她的头说:“小动物脑!”

反思:1)孩子都不是要刻意给我们找茬、作对,而是用他们的方式呼唤大人的关注,只要我们真的愿意“看见”,并给予及时回应,孩子都愿意与我们合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if !supportLists]2)[endif]我发现自己在面对两娃冲突场景时的心情平和很多,不会因自己的焦虑而将事态扩大。不单能及时看见并表达出孩子的需要,还用形象好玩的方式给哥哥上了堂“儿童情商”课。妈妈心宽敞,孩子得解放


DAY2

标签:面对孩子的哭闹

事件:平日乖巧可爱的妹妹最近各种“作”:;一直要抱,不能离手;早上我起床上班,无论动作多轻,她都会醒过来,要求抱抱读书给她听,洗手时水龙头开很大还不让关;这也不吃、那也不尝;稍有不顺就哭。

我的反应:我意识到最近工作繁忙,身体有些疲累,几次用深呼吸(掌中大脑)提醒自己不要在这种状态下掉进“易急燥”圈圈里。关切地问她:“妹妹怎么了?”她只哭不答。我情绪会随之波动。

在场人的回应:外公见妹妹来脾气就处处让着她,外婆看她没胃口就想换别的喂,两位老人对她的所有要求百依百顺。

我说:“别着急,我来慢慢哄!”

哥哥有时会帮我哄妹妹,有时候忙自己的事去了。

后续反应:1)我开始一直抱着她,等情绪稳定些后把她放下,做出各种小鸟飞、小猫跑、青蛙跳的姿势鼓励她追我玩;或是早起上班前的洗脸刷牙一只手抱在怀里,情绪安定了再交给外公,挥手和她再见去上班。

2)洗手时帮她关小龙头说:“水龙头爷爷说'哎呀,我刚才张着大嘴往外吐水好累啊!'”她安静下来跟着说:“现在水龙头爷爷就不累了!”

[if !supportLists]3)[endif]遇到晚上我要去学校晚自修,吃饭哭闹,我会把她抱在怀里,抚摸她的后背,亲亲额头说:“妈妈在妹妹身边很开心,很想再和妹妹多待一会儿,再过半个小时妈妈要去上班。家里有外公外婆和哥哥陪着你。实在想妈妈了,就等我回来一起睡觉觉哦,妈妈爱你。”等她平缓下来,不再乱扭,先是让我喂了两口,后来就自己吃了,吃了一半说“妈妈我真的不想吃了。”我就没勉强了。

反思:孩子是很活在当下的,哭闹的背后一定有原因,当我们还无解时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成为包容孩子情绪最好的容器,而不是随之烦躁或火上浇油。

大人心淡定,孩子得轻松。

妈妈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一家人的状态。

孩子哭闹着,是由于我对她的陪伴不够造成,她在呼唤我的关注。



DAY3

标签:面对两宝的“双面夹击”

事件:儿子在自己房间写作业,女儿在客厅玩玩具,我在房间收拾整理换季衣服。开始各得其所,忽听儿子急促地喊我,接着女儿也开始喊妈妈,并跑过来要抱抱。

我的反应:一阵紧张和烦躁来了,心里有些抓狂,有点想把自己劈成好几份,

身体感受:脑袋开始嗡嗡响,手脚有点乱,身体不想离开正在处理的事件。张口就说”妈妈现在……”当觉察到自己因为处理事件多,有压力,不想被打扰生出情绪,此情绪与孩子无关时,就立马把“很忙“两个字咽下去,深呼吸,回到当下,抱起小女儿走到儿子身边给他支持。

在场人的回应:儿子见妈妈过来,很安心,琢磨一下很快就想出办法了。女儿被妈妈抱着,情绪状态不错。

后续情况:我看儿子情绪稳定,信心满满,便对他说:”现在可以自己搞定了吗?妈妈再进去忙一会儿哦!“他愉快点头。

同时对女儿说:“喜欢呆在妈妈身边,是吗?”女儿点点头。我说:“你是愿意在客厅玩玩具还是和妈妈待在一起呢?”女儿答:“和妈妈一起。”我继续问:“那你可以帮妈妈一起整理衣服吗?”女儿愉快地答应了。帮我把小的衣物放到指定的地点。

反思:当自己听到儿子和女儿同时呼唤时,意识到烦躁情绪是因为:对时间和独立空间的需求未被满足,同时也因为看到自己对整理衣物未处理好而接纳自己的情绪。

要是我的想法如前:“孩子不懂得我在忙,尽给我添乱!”一定没好气,现在把念头转变为“我需要空间,孩子需要支持。我可以支持好他,他也同样会支持我。”便可轻松面对。转念就是幸福!


Day4

标签:面对自己的乏与累

事件:今天早起上班感觉头晕而且浑身乏力,很想倒地休息,硬撑着完成上午的工作。中午陪妹妹睡觉,没想她开始兴奋,又不肯睡,一改平时自己躺着睡的习惯,一定要我抱,还必须要求带上眼镜坐着抱她读书(让我戴眼镜的理由是,妈妈不戴眼镜就不认识了)。我就这么拖着疲惫的身体抱她在怀里,靠在床头按她的要求坐好给她读书,几次感觉自己都要倒下来睡着了。妹妹还是精神得不行,说:“妈妈再读一本书,妈妈再读一遍。”一会儿说:“妈妈睁大眼睛看看我。”一会儿问:“外边是什么声音啊?”

我的反应:精神状态:疲惫、想睡、

身体感受:头很沉,疼、晕,四肢乏力,不想说话,不想动脑,昏昏欲睡

情绪状态:焦虑、烦躁

有几个瞬间(妹妹开口说话时),觉察到心底里升起的焦燥,有点想放弃和发火的感觉,马上意识到是自己渴望休息和放松的需求,接纳了自己,深吸一口气,真正看见妹妹的需求,对她说:”妹妹,妈妈知道你想和妈妈说话,让妈妈陪着你,妈妈在呢!妈妈很累了想睡呢,妈妈好爱你,下午和晚上,妈妈不上班,会好好陪着你的。“

在场人的回应:妹妹眨着眼把我的话听进心里去了,没再说话和挣扎,慢慢闭眼睡睡去。

反思1.一整天我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身体和情绪的状态,缺睡和休息,感觉到累、乏,烦。2.孩子们照常也有闹的时候,我和爸妈的沟通也有意见不一的时候

3.因为大部分时候处于有觉知和觉察的状态,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自己的感受和客观事实,没有搅和在一起。看到自己明显的进步,真好!

4.最近的打卡也让我更多会有意识关注自己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它们控制到做它们的主人,这就是通过觉察并记录达到的。


DAY5

标签:面对孩子的不回应

事件:周末带着妹妹碰到许久不见的朋友,朋友热情地逗起妹妹,拉拉小手,和妹妹说话,想抱抱妹妹,可是妹妹却是低着头,不给任何反应,拒绝被抱。

我的反应:身体感受:本来全身放松和开心,孩子不给朋友回应时感觉突然紧绷了一下

情绪感受:孩子不给面子而尴尬

行为反应:我对妹妹说:“妹妹,阿姨是妈妈朋友,在跟你打招呼,你跟阿姨说你好,可以吗?”打算把孩子推出去让她与朋友打招呼 ,孩子低头不语。我继续说:“阿姨想抱抱妹妹,她喜欢你。” 孩子更加抗拒。

在场人的回应:孩子起先低头不语,怯怯的看着朋友。在我提出阿姨想抱抱她的时候,她紧紧的抱着我不松手。朋友看着孩子,想热情的对待孩子,最终有些失望。我说:“孩子对环境不熟,和你相处时间长一点,自然就放开了,我们下次约了带娃一起出来玩吧”

后续情况:朋友离开我们,妹妹就恢复了自然状态,咿咿呀呀的说着唱着回家。

反思:1.孩子并非有意不给回应,让我们尴尬,而是当下感觉到不适应和安全感不足

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不同,对人对物的反应都是不一样,接纳孩子的不回应,理解她的行为。3.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带孩子与人相处这个方面做的不够,孩子需要接触这个广袤的世界,给她不同的视角和见地,孩子才会遇事沉着。这一切需要家长给予耐心清晰的指引。

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在孩子身后去支持他们,但不是给他们压力


Day 6

标签:面对孩子的成绩不理想

事件:儿子吃完晚饭放下碗时说了句:“期中考试考了***名次。”。大家当时都不太开心!为孩子担忧

我的反应:1)感到心里有些堵2)情绪和状态:担心、沉重

我的反应:我说:“考的不理想,有压力,对吗?”儿子脸上表情有些沉重,看得出来孩子在学校已经到收到很大的压力。问儿子:“需要妈妈为你做点什么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我意识到自己问得太笼统了,我接着说:“感谢儿子坦诚地告诉我,你的成绩排名。妈妈看出来你很有压力,很想自己的表现再好一点。你打算下一步在哪个学科上做点什么来使自己进步多一点呢?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你尽量提出来“儿子思索了半天说:“我的数学不稳定,做题的时候没考虑周全,还可以再提高”。


在场人的回应:外公外婆挺为他担心,儿子不语。儿子想了想说:“我想拥有**同学的智慧,她的成绩一直都很好,每次考试都难不倒她”。我问他:“你觉得**同学的智慧是哪里来的?她做了什么让她这么优秀呢?”他说:“他很爱看书,每天都很认真学习。”“嗯,那你有没有观察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认真想了想说:“他不开小差,屁股都没离开过椅子。”“是吧?那我们可以向他学习啊!而且我猜他在家一定也经常练习和复习。”他点头。我微笑着看着他眼睛说:“妈妈知道你想做得更好,妈妈也很支持你。不过是不是最好的,是第几都不要紧,我们不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比有进步就好了,认真努力最重要。”他认真地听,用力点点头。

后续反应:晚饭后赶到学校晚自习,孩子早早做好作业,打来电话,问网上外教课是否今晚有订课。孩子自己已经在为下一次的进步开始行动了

反思:1.虽然我们已经很留意不刻意拿孩子和别人比,但说不定在不经意间也会传递,加上在学校和其他外部环境中会受到影响,孩子心里自然有比较之心。“比较”是一把双刃剑:与别人比,焦点放在结果和成绩上,徒增压力,弊大于利;与自己比,焦点放在过程与“如何做”上,对孩子在社会中的成长还是必须和有益的。

2.尽力做到给孩子全然的信任。给孩子需要传递信息:考试固然重要,妈妈更看重你的认真态度和做事的决心。妈妈不过问你的成绩,相信你的努力会带来改变,如果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我们会尽力做好!

3.周六晚上与小君姐姐的语聊,作为过来人的她提到,女儿长大后跟她说的一句话:“你越担心我什么,我越做不好;你越是相信我什么,我越做得好。”

4..当下的我,对于全然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学业问题,心存忐忑。有着大家一样的担忧,害怕孩子走偏,或者成绩越来越差等等后患。

5..转念一想作为高中教师,看到学生太多缺少主动求知的欲望,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负担而非兴趣,需要在催促和逼迫下完成的人居多。为父母而读书,一切都是等待着父母的安排,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走上社会,又会在等待谁来给他们安排呢?相信我们的父母更愿意看到:未来我们的孩子是独立自主的人。

我现在可以为孩子做的是:做好认真做事的榜样,了解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


Day 7

标签:面对儿子的哭

事件:晚上儿子回家提到要参加小记者外出横店一日游活动。我微笑着对他说:“这个愿望暂时实现不了哦,因为本周有两个原因不能出行,妈妈会把你的愿望记录到清单中。”儿子激动地说:”妈妈,你之前答应过我的,为什么变卦?我就是要去,就是要去…..”说着就呜呜哭了。

我的反应:1) 状态:疲惫 2) 身体感受:头晕,身体沉重3) 情绪类别:心里有些烦躁,大部分是平和

]4)行为反应:平和对儿子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出门去玩,但是条件不允许呀。”

儿子回应:“妈妈说话不算话。” 继续抹眼泪。。。

我:”妈妈向你道歉,之前是妈妈考虑不周到,忘记你本周内的两个重要安排。而且这个时间是不可以更改的。我打心里为你乐意独立出门感到开心,我也很赞同你出去长见识。只是,本周六你的长高贴是最后一次,有预约。还有周六上午奥数课不可以缺课哦。

他怒了,哭得更厉害:“你不让我出去玩,我就不去。我也不去贴长高贴,也不去上课。我什么都不去了。”

我:“你是很想出门玩,是吗?而且很想跟同学一起出门去,对吗?” 他点点头

我:“那可不可以换个不是本周六的时间,妈妈满足你想出远门和朋友一起玩的愿望呢,这个学期内妈妈帮助你实现,如何?”

在场人的回应:儿子听了没再说什么,很快就平静下来继续吃饭和逗妹妹玩

后续情况:孩子的这一哭,促发我回想儿子以前的哭:打乒乓球比赛输球时,和妹妹发生争执时,作业写的不认真让他重新再做时,想买玩具我没给买时,他都哭了。这几次哭,我都一样温和坚定,没有责怪也没妥协,先接纳再引导,他都很快哭完平静下来。

反思:儿子是一个情绪高敏感度、比较喜欢哭的孩子。以前我对他的哭有很多负面解读与不接纳,所以尝试了各种方法想改变他,但无果,甚至越哭越凶。现在孩子没变,还是会哭,改变的是我的态度。当我这样做时他每次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分钟,哭完情绪很快平静稳定。妈妈心打开,孩子情流畅!


Day8

{标签} 面对孩子争辩

{事件} 晚上哥哥放学踢球回家后,满头满脸的汗。吃完饭,我轻轻搂着小伙子说:“哥哥洗个澡吧。”哥哥拒绝了:“我不想洗澡,好麻烦!”这时,妹妹抱着她的小兔子玩偶走过来,萌萌地说:“哥哥不洗澡,哥哥是个脏鬼。” 哥哥说:“你凭什么说我,你自己老是晚上不刷牙就睡觉的。”

{我的反应} 平静地说:“嗯,你说的是,妹妹这样做也不对,妈妈会提醒她的。你还记得她的小脑瓜里还是动物脑在管事吗?你的人类脑已经长大,所以可以记得住事也管得住自己了。”

{在场人的回应} 哥哥眼圈一下红了,甩着胳膊大声说:“我也是动物脑大,我还记不住!”我说:“嗯,是不太容易的。那我们一起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好吗?”他赌气说:“不好!”

{后续情况}我搂着他的肩,等他安静下来,提议说:“妈妈给你三个选择,你想想哪样更容易让你记住:1.大声吼你一顿;2.还是像这样好好跟你说;3.以后再看见你们这样什么都不理都不说。”他嘟哝着:“我现在还没想好,不想回答你。”我看着他眼睛:“嗯,好,那你认真想一想,睡前告诉我可以吗?”他默默点了点头,在家里转悠了一会儿,对我说:“妈妈,我想好了,选第2个。”

{反思}之一:哥哥再大也还是孩子,此类情景下更需要感受被爱与公平,下次再遇到此事时我要更留意关照哥哥的情绪;之二:看来孩子也是懂得在“发火、平和、冷漠三者”间做出恰当选择的;之三:孩子有时不那么“好哄”,我们只要不因他们的情绪反应而乱了阵脚,做到“活在当下,同频沟通”就一定有解决办法。



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_第3张图片

Day9

Day 9

标签:面对孩子的晚睡

事件:临睡前边给女儿读书边回想今天似乎没特别值得的事情发生:孩子们挺好的,我情绪也蛮稳定的......但总觉得有点什么不对劲。躺了好一会儿,听女儿说:“我想尿尿。”我心里不免发牢骚:”关灯前问你怎么说没有?“忍住没说,默默开了灯,抱她去小便,回来时冷冷说了句:“不早了,不要说话赶紧睡!”他应了一声便安静躺着。我似乎感觉他还睁着眼睛问:“眼睛闭上了吗?”他说“刚闭上。”

我的反应:1)状态:疲惫2)身体:脑袋堵得满满,晕沉沉3)情绪:突然觉得很烦躁、压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最后这两句话里充满了控制与要求,甚至是要挟,我满脑子就一个念头:赶紧给我睡着!我突然觉察到今天自以为的稳定情绪其实是个假象,也回想一整天里其实很多次我都有不耐烦的情绪,虽然没有火气,语气听似也算平静,但与我的正常状态相比,内里却是有焦虑和冰冷的。想到这些我就更不平静了。

在场人的回应:孩子一直没说话,只是翻来翻去。我不再敢开口,担心一出来又是要求或指责。心里马上翻江倒海起来:既有对孩子久久不睡的焦虑,又有对自己又为此事犯愁的无奈与自责;既在脑子里告诉自己只有我放松,孩子才能安心睡,又怪自己做不到,几次差点冲口而出要责怪孩子:“怎么回事?还睡不着?”

后续情况:孩子近20分钟后终于睡了,我心绪不安地开灯起来记录

反思:我的不安情绪其实在今天的计划被多件事情打乱后就开始积蓄了,只是我不断安慰自己说:我能搞定,大不了等孩子睡后熬一熬就出来了。当我带着这种心绪陪孩子时,反而影响了他的睡眠。今天我以为的太平,其实只是因为家人和孩子都很配合,还有我自己用理性在压制,很多时候并没有“活在当下”,并不是真正的内心平和。这种状态在提醒我:想做的和要做的事情很多,看清当下什么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懂得取舍。


Day 10

标签:面对妹妹的分离焦虑

事件:早上起床一有动静,睡得深沉的妹妹就会醒来,喊妈妈,抱抱。离上班还有半小时,要我陪她读书,刷牙洗脸。眼睁睁看着时间来不及,外公过来想要抱走她,开始大哭起来。

我的反应:我意识到今天身体有些沉重,有意识提醒自己不要在这种状态下掉进“急燥”。耐心跟妹妹说:“妈妈去上班,中午会回来陪你。”她只哭不答

在场人的回应:外公见妹妹哭得厉害开始哄她,无济于事。我说:“我来抱抱她!”

后续反应:1)抱着妹妹,舒缓地抚摸后背,亲亲小脸蛋,哭声渐渐变小

2)和妹妹坐下来,搂着她吃了几口早饭,用小动物的声音逗她,孩子的情绪有了缓解

3)等待妹妹情绪变好,整个时长大约10分钟不到,

全家人释然:这下好了!不哭了

反思:孩子是很活在当下的,给够了她想要的爱和关注,哭闹也就越来越少。当我们还无解时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成为包容孩子情绪最好的容器,而不是随之烦躁或火上浇油。1)大人心淡定,孩子得轻松。2)妈妈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一家人的状态。3)最近的打卡也让我更多会有意识关注自己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它们控制到做它们的主人,这就是通过觉察并记录达到的。

带着觉察,活在当下。爱自己,才可以与周围的关系相处和谐融洽。

Day11

标签:面对孩子间的矛盾

事件:晚饭后,我在房间,哥哥和妹妹在客厅玩耍,嬉笑打闹,隐约听见客厅里传来孩子们的喊叫,还有外公的声音。走出来一看,三个人扭在一起:哥哥边喊:“走开,走开!”在推妹妹,妹妹头手乱挥地说:“不要,不要!”外公护着妹妹、挡着哥哥说:“你是哥哥,怎么可以推妹妹!”

我的反应:1)状态:平静2)身体:今天的高效能运转,身体开始疲惫和松懈3)情绪:平静、担心、好奇 4)反应:走近他们好奇地问:“小家伙们,怎么了?”

在场人的回应:妹妹说:“哥哥推我!”哥哥说:“她要来搞乱我的积木!”外公说:“她又没碰,刚走近你就推!”哥哥说:“她就是要来捣乱的!”我对哥哥说:“你担心妹妹碰乱你的积木,对吗?”“对!”哥哥气鼓鼓地说。我说:“搭得这么不容易,是想好好保护呢!”又对妹妹说:“妹妹被哥哥推有点害怕是吗?”“对”妹妹伤心地说。“嗯,哥哥是想保护玩具有点着急了。”两个人很快安静下来。

后续情况:我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搂哥哥说:“哥哥下次可以提前轻声提醒妹妹,妹妹就会小心绕开,你这么大声喊又推,妹妹吓得走歪了反而更容易碰到对吧?”我边说边做了个夸张歪倒的动作,哥哥笑了。我又对妹妹说:”以后看见哥哥在玩积木堆高高时,妹妹小心别碰看可以吗?“妹妹说:”我想给哥哥帮忙!“”哦,是吧?那你先问问哥哥需不需要帮忙好吗?“”好!“妹妹爽快答应,马上问哥哥:”哥哥你需要帮忙吗?“哥哥说:”不需要。我需要你站到好远好远看。”我看妹妹又撅起了小嘴,就抱着她走开很远,说:“妈妈陪你在这里看吧!”哥哥低头自己摆了一会儿觉得没趣,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可以走近一点了,不过要保证妹妹不乱碰哦!”呵呵,我们乐呵呵地凑了过去。兄妹俩又合作搭起来了。

反思:兄妹俩的这类摩擦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我基本都能轻松应对,这时大人其实不需要怎么管,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会在矛盾中沟通。真的需要介入时,只要做到陈述客观事实,聆听或帮助孩子说出内心感受就好了。孩子特别活在当下,只要被听到看到,马上就恢复平静。



Day 12

标签:面对孩子的不穿衣服

事件:晚上给妹妹洗好澡,给她找衣服穿的空挡,小姑娘在床上欢快地蹦跶着。我拿着睡衣,微笑着看着这个快乐的小孩,外公提醒我:“衣服给她穿上,别着凉了。小家伙兴致被打断,开始着急了,在床上闹腾,拒绝穿衣服。

我的反应:1)状态:平静 2)身体感受:嗓子有点痒,因为最近久坐疲劳3)情绪:愉悦 4)我的反应:“天气有些凉了,衣服要穿上的,妈妈担心你着凉。”  

在场人的回应:没想,她坚定地摇头,拉扯着我给她套在头上的衣服说:“我不要穿,我不要穿”

我摸了摸她的小身子说:“妈妈摸到了妹妹的身体,可不可以?” 她说可以。 我又补充一句:“妹妹没有穿衣服睡觉,晚上小熊熊来看见光光的妹妹,可以吗?”(早些时候给孩子看过性启蒙教育的绘本:不可以让陌生人随便触碰身体)

后续情况:他便自己主动穿上了衣服,开心地看起新入手的绘本。

反思:1. 对于孩子开始的拒绝,我并没有用家长的权威来强硬的执行,温和而坚定来告诉妹妹衣服是要穿上的。

2)同时,利用这个很好的时机告诉孩子:“不可以暴露身体在外面。”

3)妹妹已经开始有了“我”独立个体的意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聆听、接纳并分享孩子的喜与忧,对孩子就是最大的支持与尊重。


Day 13

标签:面对孩子的同学矛盾

事件:上周的一个傍晚,儿子一进门就抱着我开始哭:“妈妈,有人打我。”并且裤子上破了一个大洞。心里一惊,平日性情温和的儿子怎么会与人起冲突。

我的反应:1)状态:生气,担心2)身体感受:一股血冲向头顶,脑袋开始嗡嗡作响3)情绪:愤怒4)我的反应:“怎么了?”  

在场人的回应:儿子带着哭腔说:“放学后几个小伙伴 一起踢球,***同学突然跑过来抢我们的球,我们小伙伴就在满场传球不给他,传到我这里,我带着球跑,他就拼命地追我,不过,他没有追到我,其他小伙伴拉住他了。”

我诧异:“哦,那你为什么哭呀。”  孩子继续说:“可是我在跑的时候,摔了一跤,裤子摔破了,我摔疼了,还有,***他说明天要揍我.。”

我根据他的表述做了反射式回应,帮他理清哭的真正原因:“我听到了,你和小伙伴在玩球,有其他热来抢球,你带着球跑了,不小心摔跤裤子破了。裤子破了没关系,人没有受伤就好。还有***说明天

要揍你,你感到害怕,是吗?”

儿子抹着眼泪,点点头说:“是的,他是我们年纪的捣蛋鬼,经常要和人打架,我怕他明天躲在哪个角落里随时会冲出来打我。”

我回应说:“需要妈妈为你做点什么吗,或者你自己打算怎么解决呢?”

儿子表情开始安定下来,想了一会儿说:“暂时不需要妈妈。如果他打我,我就报告老师,让他赔我的精神损失费。”

我不禁想笑;“赔多少损失费呀?”  “10块钱”儿子答着,自己就笑了

跟儿子讨论明天可能发生的状况,如果需要妈妈的援助,随时电话,妈妈是背后的支持者。

孩子情绪开始平静下来

后续情况:第二天中午和晚上,我特别关注这件事的进展,作为妈妈担心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也想看看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结果一切,风平浪静

反思:孩子是很活在当下的,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倾诉一下。当我们成为包容孩子情绪最好的容器,而不是随之烦躁或火上浇油,相信孩子自己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背后对他们的支持。


Day 14

标签:面对孩子的“浪费行为”

事件:晚上大家一起吃甜瓜,儿子尝了一口说:“不甜。”直接塞在我手里。我说:“你不想吃的,干嘛塞给我。”没想他二话没说一下扔进了垃圾桶。

我的反应:身体:眉头紧皱,表情严肃;情绪:不满。提高音调说:“怎么回事?这样多浪费啊!”。在场人的回应:他嘟哝了一句:“不好吃,我不想吃了。,就放着,也是没用的,所以扔了嘛”

后续情况:我觉得儿子虽有点矫情但也不无道理,同时意识到我的情绪是因不接受浪费的行为。对他说:“妈妈看到你把咬了一口的甜瓜扔掉感觉好可惜,不过你说的也在理。我们一起想想看,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更好可以吗?”他想了想:“那切一小块尝尝吧!我感觉不错,就吃掉。”我笑了:“还可以怎么做呢?榨汁喝?”他点头答应。

反思:对于相同事情,不同人的观点不同,都无对错。真正的尊重既不是放弃自己,完全趋同于对方;也不是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把双方看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放下对错,求同存异,找到解决之道。


Day 15

标签:面对孩子的睡眠困难

事件:中午陪着哥哥吃完午饭送到学校,一路哼着小曲回家。本想着陪妹妹好好看书睡觉,谁知妹妹哄了半个多小时硬是不睡,我给她讲故事都几次把自己讲睡着,根本不知道自己讲了啥。最后妹妹说:“我要找外婆睡!”我愤愤地说:“你想清楚不要后悔了!”小妞居然还在床上开心地蹦跶了两下,我压住火气和声音警告他说:“赶紧躺好,别惹我生气!”他愣愣地看着我静静躺下,没有响动,回过脸一看:小家伙居然在默默地流泪。

我的反应:1)状态:疲惫压力2)身体感受:四肢无力,大脑迟钝,孩子流泪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呼吸很浅。3)情绪:烦躁;挫败;自责4)行为反应:我深吸一口气,对女儿说:“对不起,妈妈是因为工作太累了,想睡极了,有些烦躁。妈妈想和你一起睡个好觉,下午有精神陪妹妹和工作了。”  

在场人的回应:我帮她擦擦眼泪,她问我:“妹妹不睡觉,妈妈生气了,是吗?”“有一点吧,唉,也不是啦——妈妈好困了,我们快快一起睡好吗?“她很乖地点头,闭上眼。我迷糊睡去,中间几次看她眼睛没闭,就瞪她一眼,她赶紧乖乖闭上,我心中又不免郁闷:这主儿咋也不省心!扛不住困意昏昏睡去。

后续反应:约莫四五十分钟后我小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妹妹还睁着眼睛,她有点慌地赶紧闭上,怯怯地说:”妈妈,我实在睡不着。“这刻我才完全缓过神来,对他平静地说:”没事,睡不着就起来玩吧,我们各做各的事。“他轻松无比地一骨碌爬起来,还帮我把房间的门也带上了。

后续跟进:在陪妹妹睡时我因疲惫、焦虑产生的不安情绪一定程度影响了她的入睡,哄睡无果的挫败感又加重了负面情绪,让她无法安心。直到我的精神状态恢复,才找回原点,才放下对孩子和自己的控制。睡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对孩子”施暴“,又无力挣扎的感觉真的很糟糕!睡醒后对自己说:我也可以犯错,并不要求自己做完美的父母。只是要从中学习——身体的疲惫是重要原因,单纯为了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负责也要好好休息了。



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_第4张图片

Day16

标签:面对孩子间的矛盾

事件:傍晚哥哥在家读英语,拿出i-pad听句子时,妹妹跑过来乱蹭,也喊着要读英语,哥哥有点被干扰。他有几个单词不熟,我自以为“温和耐心”地陪他反复朗读练习。我出于“让妹妹也磨磨耳朵”的考虑也没有很明确地制止她的乱动。要吃饭了,我和哥哥洗手回来,看见妹妹正抱着pad乐滋滋地听英文歌。我请她把机子给我去洗手吃饭,她不肯,我去拿时哥哥也伸手了,一时三人都在“抢”。

我的反应:我突然间感觉焦急、烦躁,提高好几个声调喊道:“怎么回事?!谁都别抢,都给我去吃饭!”然后拉着脸把两人都“语重心长”地说了几句。

在场人的回应:哥哥愣住了,松了手坐地上呆呆看着我;妹妹一是因为没守住pad,二是极少听妈妈这么大声,直接哭了;外公外婆都没说话,一时家里气氛有点紧张。

后续情况: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同时看到家人的反应后感到惭愧,做了几个深呼吸马上缓过神来,把兄妹俩都抱腿上搂着他们肩膀摸着头,对哥哥说:“你是想帮妈妈把pad拿回来是吧?”他说是的。我问妹妹:“妹妹是很想再多听会儿歌对吗?”妹妹点点头。“嗯,妈妈知道了。刚才妈妈想快点让你们吃饭、不要抢,就着急大声了,妈妈以后会注意不这样了好吗?”俩娃都听得很认真,很快恢复平静去吃饭了。

反思:1)从行为表象看,这次的火似乎是突然冒出来的,其实在之前就有苗头和积攒:在儿子总记不住单词时;妹妹干扰,哥哥分心时;爸妈催吃饭时我情绪已经开始波动和酝酿。只不过没有及时觉察和调整,终于在抢i-pad的点上爆发。2)妹妹在旁凑热闹对哥哥的专注力确实是挑战,下次我们可以避开妹妹更专注地学习。3)妹妹虽才两周九个月,我还是要在尊重她感受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规则与界限:因为大人无规则,孩子心难安。

Day17

标签:面对孩子的抵触情绪

事件:晚饭前我陪妹妹边玩积木边听小布丁讲故事,约定吃饭时间到就立马去吃饭。妹妹非得再玩一会儿。我说可以吃完饭再玩,便把她抱起来去洗手,她十分不情愿,抱着小布丁用力挣扎,哭闹着不肯。

我的反应:1)状态指数:轻松、平静2)身体感受:原本以为能稳稳抱起,没想被她反抗得有点趔趄3)情绪:平静、愉悦4)我的反应:边把她放下边笑着说:“妹妹现在力气好大,妈妈都抱不住了!”然后蹲下来看着她问:“妹妹是不是特别想听妈妈再陪你玩一会?”“是!”她忿忿地说:“我就要玩好再吃!”

在场人的回应:哥哥说:“我都洗好手了,妹妹快来!”外婆说:“饭好喽,今天有你爱吃的蛋蒸肉!”妹妹摇头撅嘴说:“不嘛不嘛!”我说:“妈妈其实也很想再多陪你玩会,还有小布丁(儿童故事机)也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大家得吃饱饭才有力气陪你玩儿呢!”妹妹马上不哭了,好奇地问:“他怎么吃饱啊?”我脑子一转,说:“小布丁就像手机充电一样,我们把他放回他家就能补充能量了!”妹妹指着插头问:“是这里吗?”“对,妹妹好聪明,就是这里!”我乐呵呵地说。哥哥帮忙插上充电源,妹妹乖乖洗手吃饭。

后续反应:妹妹边吃边问:“小布丁充好电了吗?”哥哥说:“还没呢,才充了20%!”过会儿妹妹又问,哥哥说:“充了70%了!”妹妹今天只想吃菜不想吃饭,我绘声绘色地说:“妹妹肚子里的菜菜小公主在喊:’饭饭小王子,你们怎么还不来啊?我们都等着急了!’饭饭小王子也喊:‘我来了我来了,就等小朋友把我吃下去呢!’你赶紧吃口饭饭,让他们在肚子里拥抱在一起吧!’”妹妹就大口吃起了米饭,每吞一口好像还在感觉肚子里是不是有暖暖的拥抱。

反思:“讲故事比道理更有效”这句话其实对任何人都适用,特别是在与小小孩的互动中!当孩子对某件事有抵触情绪时,我通常爱用这一招:不是讲个故事,就是把事物拟人化,因为在他们眼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样不用强制命令,也不用说教唠叨。前提是大人没有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了起情绪或乱了手脚,把孩子的“抗拒”看作是发挥创意的好机会


Day 18

标签:面对孩子之间的争抢

事件:晚饭一家人去西城广场吃饭。刚下车,停车场里,两只娃每人拿着各拿着一支不同口味的棒棒糖,哥哥逗着妹妹要求交换她手里的葡萄口味棒棒糖,妹妹小小的人儿不甘示弱,坚决护着手里的糖不跟哥哥交换。

我的反应:1)身体感受:身体发紧,戒备模式启动,头皮发麻 2)情绪:焦急、紧张 3)我的反应:正好抱着妹妹,下意识护着妹妹,不让哥哥抢到棒棒糖。有呵斥准备冲出喉咙.吞了口口水,咽了下去,打算静观事态发展。

在场人的回应:哥哥跳起来抢妹妹的糖,妹妹紧紧地趴在我的身上。扯着嗓门对着哥哥大喊:“那是我的糖,我不跟你换。”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架势,一时间气氛有些紧张起来。

后续反应:哥哥见状,松开拉住妹妹的小手,停止争抢妹妹的棒棒糖,两人又开始嬉笑打闹起来。

反思:

1.在对兄妹间关系的处理上从最初的无知无觉,经过这些天的后知后觉,今天的事件中开始走向当知当觉;

2.在有觉知的状态下,没有参与孩子之间的争夺,权利交由孩子。毕竟手足之情,父母站在原点,保持公平的前提下,两人的相处是自然和谐的,结果比大人干预更好。

3.孩子活在当下,情绪来得快,去得快。


Day19

标签:面对孩子的“厌学”

事件:周日空闲,午饭后跟儿子提到想检测他的单词掌握情况,谁知此言一出,小家伙从饭桌上跳起来在沙发上用靠垫盖住头,明摆了抗拒的架势。

我的反应:1)身体感受:身体紧绷,气息有些急促2)情绪:生气、焦急 3)我的反应:调整了呼吸,让自己深呼吸之后,走过去抱住儿子轻声问:“怎么了?”。孩子不做声,依旧埋着头蜷缩在沙发里。我亲了亲他的脸颊问:“有什么阻碍到你不想妈妈给你听写单词吗?”儿子脱口而出:“我讨厌英语。”在他说出这句话,让我倒吸一口气:居然会讨厌英语了,作为教英语的妈妈,颜面何存?耐着性子继续说:“妈妈看见你上外教课都挺开心的,不需要妈妈提醒和监督。会用英语去朗诵小王子选段了,我不知道你会讨厌英语呢?” 儿子转过脸说:“我不喜欢你催着我学英语,我自己知道安排时间学习,在学校里我已经读背过了。”让我吃了一惊,同时很感谢儿子对于我的坦诚,越来越会把自己内心的声音真实呈现。我说:“妈妈很抱歉,由于我的原因让你对英语有了不好的感觉。妈妈想检测一下单词,是看到期中考试分数不太好,妈妈有些担心,所以才想到这么做。你可以有什么做法可以让妈妈知道你的进展,同时又不让你讨厌你呢?”

在场人的反应:儿子在沙发上坐起来说:“我不想你每周检测单词,可以改为一个月一次。”

后续反应:孩子自己制定了检测单词的标准和时间。

反思:在学习上我是一个态度认真的人,孩子从妈妈那里感受到很多压力与期待的,让他有了抗拒。我越来越觉察到:孩子学习这件事是我在亲子关系中潜藏着的巨大宝藏,正在其中探索。想起那句很喜欢的话:你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正在开启的奥秘!


Day 20

标签:面对女儿的抵抗

事件:下午下班回家陪女儿在小区骑自行车,女儿骑车飞快,我跟着一路飞奔,眼前小家伙速度过快,快要失衡,拽住她的衣服,扯着嗓门喊:“慢点,慢点。”小家伙扭过头说:“别拉我,我要自己骑车。”

我的反应:1)身体感受:肩颈酸,脑子有点胀,太阳穴突突的跳动 2)情绪:焦急、担心 

3状态感受:疲惫、放松4)行为反应: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她的车前拉住车龙头,又气又急了喊着:“你给我停下来,再骑这么快,妈妈就不让你骑车了。”

在场人的回应:正在兴头上骑车,我挡住她的去路,对着我大喊:“妈妈,走开,我要骑车!”两人处在对峙状态中,想到了我一直在强调的温和而坚定,捧着孩子的小脸蛋,看着孩子的眼睛,对她说:“宁宁,妈妈知道你想体验和超人兔一样飞起来的感觉,骑车真爽,跑的真快。我也很喜欢这么快的骑车。但是现在路上汽车太多了,妈妈担心你的安全,我们换个没有汽车的地方骑车,可以吗?还有,如果车速太快,可以捏刹车,不会让自己摔跤”

后续情况:她想了想点头答应,带着她到小区公园骑车去了,继续体验她喜欢的风驰电掣的感觉

反思:孩子并非有意顶撞我们,他们是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做什么事情是安全的。这个需要家长给予耐心清晰的指引。同时在堵上一道门时也给打开一扇窗。孩子的提醒让我看到:在这件事上我开始是“堵住”,没有“打开”,造成孩子的抵抗。就像我们不让孩子到处乱画,那给他开辟一面涂鸦墙让他随意画,其他地方就不行;我们觉得乱叫不好,是不是可以带着孩子对着大山大海乱叫,大叫?很多时候,“自由”和“规则”之间是需要相互支持的!


Day 21

标签:面对孩子的选择

事件:早上儿子吃早饭时告诉我:“老妈,我下午放学直接去**同学家玩,跟他约好了。我回答:“是吗?晚上乒乓球训练的怎么办?”他皱着眉头说:“不去了,又不差这一次。”我笑着他说:“我们的每周计划就是有周末打球两次,没有要紧事不可以随意更改哦。”

我的反应:1)状态指数:清醒,压力(正好今天有几件急事待处理) 2)身体感受:四肢有点乏,肚子饿 3)情绪指数:平静4)我的反应:深呼吸,提醒自己不要把工作上费脑的事情和身体的饿以及家里的事情搅进来。

在场人的回应:小家伙看我没有立马同意,有些着急了,红着眼眶大声说:“那上周末周五晚上我没打球,你怎么不说?” 摸摸孩子的脑袋说:“上周没有去,是因为你自己要准备作文决赛呀。我们没有特殊情况,不更改计划,对吗?”儿子问:“那我不想跟同学失约。”我说:“那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你也可以守约,也不更改我们的计划呢?”

后续情况:孩子边吃着早饭,边想解决方案:“老妈,我可以周五晚上去同学家玩,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去打球,怎么样?”

反思:1.我们父母不能一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在可行范围内做出决定和选择,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与孩子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打开心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双赢!

2)还是要回到那个前提:保持心境的轻松平和,不把孩子的行为当作挑战,尊重孩子!


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_第5张图片


如果您读到这里,我要感谢群里父母们的坚持!二十多篇亲子发生在我日常与孩子相处的故事读下来,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没有一些启发和感触?我在这21天中,也养成了自我察觉的好习惯,收获了更融洽的家庭关系。虽然“21天打卡活动”结束了,我也期望您能够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下去。这21次的记录,对于我个人是心智成长的重要过程。感恩大家的陪伴!

坚持21天,养成自我觉察好习惯;超越21天,迈向更智慧觉醒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继续这段记录的旅程,遇见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和谐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21天温和父母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