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也是一种滋养物

注意力也是一种滋养物_第1张图片

even第29篇文章

1

这节课我做了3千多字的笔记,大概是因为它不再是之前那么理论性的东西了,更多的是一些方法论。说来奇妙,情感这类的事情本身就不容易说明白,更何况这是偏向于身心灵方向的话题,我知道很多文字,很多话写出来,有很多人大概也就当心灵鸡汤看罢了,但我依然相信总有一些人需要。

就好比周末晚上好友来电话,我就运用上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了她,带着她一起走出一些不好的情绪。

有过特别想去参加寺庙内观课程(7天)的想法,但后来仔细想想,我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容易漂浮,不容易沉淀,从而想找一条捷径,去快速学习如何向内求,如何感知自己身体上任何一种感觉,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后来,渐渐明白,这不是一下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深入了解,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又应该怎么与它和平相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

我们都知道如果能够高度凝聚自己的注意力,那么做任何事情效率都会特别高,感知能力也会变得越来强。但想要刻意集中注意力,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变化、结束。如果没有结束的话,就会消耗注意力,关于那件事的注意力有时候会不知不觉中被唤醒。

小朋友为什么情绪度都比较高呢?因为他们经历的少,注意力是自由自在的,可以自由探索这个世界。老人呢?情绪度通常都比较低,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经常生病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

那为什么我们更多的时候总是记住那些烦恼、焦虑的事呢?而不是好玩、探索的事。

因为我们有感知能力,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好玩的,注意力会让你的兴趣满足,忘了之后就会让你把注意力收回来。当你了解它之后,它的使命就完成了。当你的注意力面对一些令人焦虑的事情后,带来的信息是不好的信息,你会自动选择排斥,把它扔到一边不去理会,如此反复,这些注意力就会被卡住,你记住的更多也是这些。

最典型的例子:失恋为什么会很痛苦?是因为你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当你说不要的时候,就是在排斥注意力,反而对那个东西的感知会越来越强烈,反而会消耗你的注意力。“剪不断,理还乱,才下心头却上眉梢。”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儿。

3

绝大多数人外出旅行,感知的是这个城市的标签,而不是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欣频也是一直提倡旅行,就是要融入当地生活,说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是感知事物本身,还是感知标签呢?

当你和对方在一起沟通的时候,想一想:你们是相互欣赏,相互认真倾听的讲话,还是满脑袋想的是怎么回答。前者是感知事物本身的体现,后者是感知标签的体现。

万事万物都在流转,注意力在我们身体的各种感知上流转,如果我们混合了评价,就容易形成情绪。所以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才能更好低掌控我们的情绪。

那么面对不好的情绪时,过往固着的注意力该怎么办呢?

比如当你身体上某一处有疼痛时,如何缓解?首先你可以尝试描述一下这个疼痛具体是怎么样的。接着,你把注意力放到外面,看看墙上有什么东西,仔仔细细描绘出来。如此反复,做个十几二十几次,原本的疼痛就会逐渐消失。(女孩子痛经时,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

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把卡住的注意力外放,也就说没有注意力可以支撑你对疼痛的感知了,自然也不会觉得痛了。

4

还记得《断舍离》这本书吗?这本书写了一个调查:在日本,平均一个家庭家里存有的物件和路易十六王宫里一样。这说明你家绝大多数东西都用不到,而这些东西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怎么处理这些注意力呢?

第一,认同并体验。所有创造物的目的为了让你了解,让你经历的。

第二,界定最远的边界。界定最远的外面,体验下最远的边界,看它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不含价值评断的贴上标签。本来应该是什么,它就应该是什么。

第四,与创造物分离。这个注意力就是你创造出来,它本身就是一个价值物,要学会与它分离。

第五,消除它。要关闭对它的注意力,就像关灯一样。

感知事物,感知边界,感知大小,感知运动的物体;感知一些有生命的物体,感知陌生人,感知认识的人。学会感知,学会正确运用注意力。

5

注意力也是一种滋养物。

马云刚创业的时候,谁知道他?有谁看好他?马云真正火起来的是在2011年11月11日,淘宝的第一次双十一活动。自从那次以后,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马云身上,他也就越来越火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咖自带流量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注意力,疼痛也就会自愈。

一个有流氓气息的文艺女青年

在学习、思考、写作中不断探索自我与分享智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注意力也是一种滋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