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过的荒岛余生,你不了解的荒岛

你没看过的荒岛余生,你不了解的荒岛_第1张图片
churk

  今天不说什么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也不聊什么搞一个核弹放在台风眼就可以把风引散,我们就来谈一谈心中的荒岛。

  有许多活在大城市里的市民们都曾经冒出过这样一个念头, 我想远离城市的喧嚣,我想真正的静一静。我猜有这种想法的人心中或许含着说不出的迷惘。 他们从不悠闲,因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他们从不寂寞,因为他们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去看一下那五光十色的朋友圈世界;他们从不孤独,因为这一个庞大的群体本身的存在不能被忽略,只是他们自己选择把自己忽视;  他们从不感觉有什么不妥,因为在他们眼里,每人亦是如此。。。。

  颓废的人

  好不容易找回来一两个节假日里,外人去发现原来被窝才是他们的归属。他们放假前定下一系列的目标、节目、计划全部化为泡影。可恨的不是什么外因,而是内部结果直接导致的如此萎靡不振。在从盛阳初升一直到夕阳西下,眼睛惺忪地睁开了几下,又闭上了眼,冥想着:醒醒吧!是该醒醒了,一天24小时已经睡了16、7个小时,是该醒醒找吃的了,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睡觉。随便穿上衣服就上街去买一大堆零食回到家,边吃边想,问自己:你到底在干什么,边笑,原来你就是想过这种吃饱就睡,睡醒继续吃的日子呀。跟猪挺像的,但猪胖了还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就算是对自己一辈子都在吃你一种救赎,你呢,你到底为的是什么。一位名人把35--45定为中年,意思是在35之前,称之为青年,或者青少年。我们称之为的青春。又掷上一句,谁的青春不迷惘。没错,你的确可以用这句话一直的骗自己,一直装着迷惘下去,直到把自己的年轻都耗尽了,到了35,看着别人的不迷惘,有了一定能力去组织筹划自己下一段人生旅程的你,就继续执迷不悟吧。所谓的,装睡的人叫不醒,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想救你,而是你不想被人救。

  并不是老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我反倒是觉得吧,假如每天过着死人一样没意义的生活不如就死了算了吧,省的浪费资源,毕竟每个人对活着的理解都不同,怎么取舍还是得看自己。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乔布斯,活着并不都能改变世界,但起码拥有一颗想着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日子的心吧。倘若就对自己说:我本该做完这件事,就可以连带做完那件事,但到最后连最开始想做的都没做到,一场空。年轻人,你的意识已经可以为你的行为买单了,为什么还是这么愚笨。不要把生活说的那么伟大,你不是为了谁谁谁而活,你为的只是你自己。连自己都管不好,你还指望管着别人,做梦吧。

孤独的人

  9有些人很奇怪,整天说自己孤独寂寞,但却从未主动过,甚至连交朋友的心都没有,这些外因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连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做朋友,自己一个人都不能独处,这才能真正达到最高境界,孤独。

  扪心自问,为什么会有“选择困难症”这个热词,再深入一点,你真的了解自己吗?“知子莫若父母”,这是孩童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科技随着年龄的飞跃增长,你,也有逐渐了解自己吗?心理以及行为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隔着一面镜子,是一面双面镜,你看到自己的什么,很可能看到别人的就是什么。这就验证了一句话,想要了解别人,就先了解自己,老话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多一点的独处,多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有人会问,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这,只能问你自己了,在你变成独立个体的时候,你的7思想已经不受控制了,可以被影响,但最终执行还是回归到本身。想了解自己,多独处,相处是交流的确切标准。当你与自己相谈甚欢,甚至豁然开朗,这才是真的了解了。就像查克与伟信,这个伟信就是查克的影子,一直陪伴了4年,才让自己不感到孤独,倍感安慰。

  此时此刻,了解你心中到底想什么,准备去做什么的人,只有你自己,不煮什么鸡汤,看饱,了解就好。

随心随性的人

  早一段时间,高晓松作的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吧,对于大多数人还是有这种想法的,但问题是不能偏离实际,艺术陶冶情操的前提也得填饱肚子,不奉行空想主义。我也喜欢随性,生活,自然。生活,是个让人有无限遐想的词,好好体会。

  走出心中的荒岛,才能找到更大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没看过的荒岛余生,你不了解的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