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落榜生的经验教训更值得思考

如果金榜题名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那么高考落榜应该是人生最悲之一,或者,没有之一。

高考落榜分两种。一种是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清华北大或者排行前十的理想学校,一种是没有考上大学,任何录取通知书都没有。

落榜的原因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发挥失常,遇到意外,比如丢失准考证大姨妈痛到要死紧张中暑晕倒,或者见义勇为,另一种是发挥正常,考出水平,无惊无喜。

对于第二种原因的正常发挥,一般人都有预期,失落主要来自于没有意外之喜,但这种失落要比意外惊吓温和很多,轻柔很多,所以都在可接受可控制范围内。我们讨论更多的是第一种落榜,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

很多地区的高考分两部分,考试和报志愿,有的人考的很好,但对志愿填报规则不够熟悉,过于保守或者过分冒险导致高分低走,北大清华的分数只能上个二本学校。有的人正常发挥,考分中上,却中了老天爷的彩票,在报志愿时遇到冷门,反而能上一个好学校好专业。

我那年高考,有一所不知名的小学院在当地逆袭成功,最后是以北大的录取分数线结束他们本校高考招生的,就是说往年的录取线在500分,结果那一年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过于保守,都选择了这个小学院,使得那一年的录取线是650分,这导致很多500分左右填报了这个学校的考生通通落榜。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告诉过你我是落榜考生。

如果那时候就有懵逼一词,我想,连分数线都是懵的。

所以说,志愿填报很重要,有时候有些地区甚至比考试本身还重要。

填报志愿可以坚持理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不要四处打听,什么意见都听,很多给你支招的人本身可能都没有参加过高考,没有填报过志愿。也可以根据分数,认真分析各个院校专业和城市,做出最理性的选择,而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在这几个选择条件中,我认为城市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首先你要在那里生活四年,你选择山清水秀的江南还是荒山野岭的戈壁,将直接决定你的大学学习质量。

其次你大学毕业以后很可能要留在那里工作生活,如果没有大学的适应过度,结交朋友,找到爱人,你在那座城市的生活注定不会快乐。

最后,大学是你最后一次建立人际关系网的机会,在那以后你很难再同时认识这么多人,而大学的同学朋友与你专业相同,学识经历相近,又可能在同一座城市,是最能给你以后工作生活带来支持和帮助的人。我不是要你扔掉你学生的天真和纯洁,给友谊染上其他的颜色,如何交朋友,那是另一个话题。

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首先需要你努力的学习,拼命的准备,这个时候,把那些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争论和鬼话都撕碎揉烂踩到脚下,衡水中学也好,毛坦厂也好,如果你不能上那些学校,如果你没有异于常人的天赋,那就去学他们应对高考的经验。做题,做题,做题。

我和我的同学在高考前,每天做题紧张到上厕所的时间都需要挤。那些课桌上摆满专题讲座辅导书的同学大多成绩并不好,而那些被试卷包围起来的同学大多都考高分。当然,每个人接收能力不同,适用的学习方法也自然不同,我只说一个普遍现象。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参考。

高考前连病都不敢生。生病了不敢去医院。记得某天高烧,我还在上课,中午闭着眼睛走回宿舍,倒在床上再没醒过来。再睁开眼睛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我挣扎着去求救,直挺挺栽倒在地上。爬回床上,又接着睡。第三天醒来后,继续去上学。

事后很久,我觉得内心凄凉。没有老师没有同学来关心你,甚至不会想到你。大家都是只认识自己的高考。我只默默哭过一次。

可能也因为这件事,我一直不提倡因为做好人好事而耽误高考,虽然有的考生可能会收到其他学校的鼓励录取,但这种低概率事件,一是不能保证每次都被人知道被例外对待,二是未必有符合你理想和实力的学校愿意给你鼓励,那时候你怎么办。所以,三思而后行。

俞敏洪的高考经历一直是年轻学生的励志故事,从发挥正常到发挥超常。年轻人不应该只看到成功的那一次,应该多看看失败的那两次,两次的原因,两次之后的改变和努力才有了第三次的成功,所以那第三次其实也是正常发挥的结果。

我也有两次高考经历,两次失败的经历。一次在文中。一次在题目中。成功的经验你可以怀疑,但失败的教训你一定要听。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落榜生的经验教训更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