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 5月23日 17:30-10:00

(这是《行走中的脑子——一张通票游北欧》游记的一篇,欢迎阅读本文集下的其他文章)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口味。”这话虽然没什么错误,但是有时候当你真的拿着一盒巧克力,可能只会觉得:“尼玛,还能是什么口味,不都是巧克力!”

走过欧洲这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旅游纪念品不包括巧克力的。我吃过常规的牛奶巧克力、果仁巧克力、黑巧克力;稍微加工一点的果味巧克力、酒心巧克力、饼干巧克力;显得高端的松露巧克力、金箔巧克力;还有奇葩的辣椒巧克力、海盐巧克力;在维也纳,人们把巧克力包装纸上印上莫扎特的头像,就成了当地著名的特产“莫扎特巧克力”;在瑞士,巧克力架子如像工地里的砖头,等着游客们伸出特质的搬砖爪子,一抓一叠;最粗制滥造的,大概就是用模子印成当地著名景点或者文化标识形状的巧克力,什么布鲁塞尔小尿童巧克力,荷兰风车巧克力;吃过的最贵的,应该是比利时街头巧克力品牌店里卖的,像稻香村一样一颗颗放在柜子里,根据你的需要,店员会戴上手套帮你请出来,整齐里码在盒子里,或者慢慢顺进袋子里,然后在精确度堪比金店专用的秤上称重,价格嘛,大概一欧一颗,一颗一口。

我一度怀疑,巧克力的原产地到底是哪里,为什么貌似在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本地化得完美,以至于成为当地的特产,成为旅游者蜂拥消费给亲友的馈赠佳品。原因,我大概也想了几个:体积小,容易被塞进行李箱;贵重,至少单位体积价格不低,送人也拿得出手;超甜超腻,不至于一口吃完,至少能在被赠送者的生命里存活一段时间;包装精美,不看胃口也能看颜值;各地的巧克力都被精美地改装过,至少也有些当地特色;以及,基于以上提到和未提到的种种原因,形成的一种传统,旅游者归来分发巧克力,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社交行为,因此被发扬光大。

吃过很多国家的特产巧克力,真心能说出来些特殊之处的,仔细想一想,好像没有。都是巧克力,可可脂加糖再加些调味料。就如宫保鸡丁盖饭是一个味道,鱼香肉丝盖饭是另一个味道,但是你能怪大米饭吗?如果说巧克力太差,掉渣、僵硬、刺鼻,那倒是可圈可点,反倒是但凡做工精良的巧克力,都是丝滑香醇,如出一辙。

本次旅途,算上沿途经过、算上曾经去过的国家,已经是第六个了,沿途自然不乏各种巧克力,在挪威沙拉贵到不行的时候,也曾一块巧克力一个苹果顶上一顿饭,但还不曾有过“好想尝尝”或者“好想给那谁家小谁带上一块”的巧克力。如今到了芬兰,终于有一种巧克力让我动了凡心了。

这种蓝色塑料包装、板状、一块有半斤的巧克力号称芬兰旅游不可错过之一。我临行前做工作时时常有网友提到,描述是:“真的用牛奶做成的牛奶巧克力”(所以其他的牛奶巧克力是用什么做的?)我最开始是在船上的免税店看到的,七欧一块,边上还用汉语写着 :“买二赠一”。有最经典的牛奶巧克力,也有加上些树莓、蓝莓、果仁之类的丰富选项。我在货架边上转了几圈,还是没买,巧克力已经好久不曾给我惊喜,我并没有奢望这次会有什么改变。第二次遇到,是在市中心的超市里,原味的2.19欧,其他口味的2.99欧,这一价格落差首先让我庆幸没有在船上看着“免税” 的份上冲动,其他又让我动了买来试试的念头。经历了拿起来放在篮子里再放回去的过程,还是放弃了,好大一板,吃完要多少热量,吃不完还要背着走,且不说热了会化,压了会碎,光是背着就有多重。第三次遇到是登船前的报亭里,有小小的一块,38克,一块九。一小块,既能满足好奇心,又不成为负担。这也是本次旅游唯一停留的欧元区,而我兜里恰好还剩块两欧元大洋。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之境地,我终于将一块Karl Fazier据为己有。

迫不及待地打开,掰一块送进嘴里。嗯,放下心了,和以前吃过的,的确没什么不一样。

所以说,人生,真的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明知道下一块仍旧是巧克力,却始终奢望着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 5月23日 17:3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