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的力量

人物故事的力量_第1张图片
看见人与故事


随手拿起《皮囊》这本书,从第二篇《母亲的房子》看起,没想到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但限于在办公场所,强忍着不发出抽噎声。读完后,桌上已积攒了一大团纸,眼睛都变得干涩起来。

就在前几天我还在质疑写生活感悟的价值,总觉得写自己或周边人的生活和故事太微不足道了,相比较网络上流行的干货类文章缺少吸引力。尽管写作课上Rita老师建议我们多写自己的故事,有真情实感,才会有共鸣,但我还是会觉得写自己的故事太局限了,有段时间写得索然无味。

阅读蔡崇达的文字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和力量。他写人物故事,只是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独到的认知展现一个真实的故事。读者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代入,如身临其境,好像是这个故事进展中的一个旁观者。相较于任何干货,赤裸裸的告诫,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力才是巨大的。它是浸透,从内心底部扎根,像一种精神生命在开始生长。有句话“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有价值”说的就是这样吧。

当然,这和作者强大的文字表达力和深刻的生活洞见力是分不开的。文中没有过于煽情的句子,作者总能用精炼准确的句子点透事情的本质。比如他写自家的老房子,“就像生态鱼缸里的珊瑚礁,安放在箱底,为那样斑斓的鱼做安静陪衬,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他写母亲把房子出租给别人,“别人的生活就这么浅浅地敷在上面——这是母亲寻找到的与它相处的最好距离。”他写母亲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固执地盖房子,“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这样朴素的文字,就那样不重不轻地敲打在我的心房上,浓厚的情感在心扉里慢慢晕染,感受着他固执和坚毅的母亲,感受着这世间一个小人物的单纯信念。

自然地,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太能体会在中国房子的代表性了,在农村,看你好不好过,被人是否瞧得起,房子是衡量标准。由于我兄妹四个都一直读书,家中只有父母两人务农,一年的经济收入能够我们四个的学费就不错了。随着周围邻居都翻盖了宽敞、明亮、高大的新房子,我家的房子像被围了一圈篱笆。像一个受气的弱小的孩子被高年级的大学生们团团围住。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我家是贫困户。直至我即将大学毕业,母亲也不知道从哪里来得勇气和决心,竟然在我们经济状况根本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要翻盖房子。或许她因此不知受了多少次屈辱,她说:“越是看不起我们,我就越要盖房子。盖起来,让他们看看。"结果,母亲真的在半年内盖起了一座和周围一样的房子,甚至还比它们讲究些。

这些,我从来没细细体会过。当看到作者写下关于母亲的房子的故事,才唤起了我对母亲的重新认识。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

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当我质疑自己写作人和故事的价值时,是因为我只看到了写作的浅层反馈,殊不知在每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里,会有种频率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如歌声般余韵犹存。也是因为我没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忽视了“看见”,忽视了身边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忽视了这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感恩遇到这样一种文字,重新让我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指正了我写作的道路,加深了我对人和故事的理解。尽管它从头到尾没有一句相关的说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故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