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者”的红衣服(博弈论的诡计)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由洛阳出发,亲征高丽。高丽派大将高延寿和高惠真率军15万前来迎战。唐太宗设计将他们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双方展开决战。李世民选了一处高坡观战。当时战场上风云突变,阴云四起,雷电交加。双方刚一接阵,唐军中就有一员小将,穿着一件耀眼的白袍,手中握戟,腰中挎弓,大吼一声杀人敌阵。敌将惊慌失色,正要分兵迎战,但是阵形已被那员小将冲乱,士卒四散奔逃。唐军随在那员小将的后面掩杀过去,高丽军顿时溃不成军。

 

战斗结束以后,李世民派人到军中询问:“刚刚冲在最前面的那个穿白衣的将军是谁?”有人回答:“是薛仁贵。”

 

李世民专门召见了薛仁贵,称赞他一身都是胆,并且赐马两匹,绢40匹,加封他为右领军郎将,负责守卫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玄武门。从此以后,薛仁贵几次率军南征北战,并且立下了“三箭定天山”的功劳,被封为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兼任安东都护。

 

薛仁贵穿上与众不同的白袍杀人敌阵,其初衷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易于辨识,但是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引起注意并受到器重的效果。他所采取的白袍策略,在博弈论中被称做“少数派策略”。

 

我们来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聚会,屋子里有许多人,你们玩得很开心。就在这时候,屋里面突然失火,火势很大,一时无法扑灭。这间房子有两个门,你必须从它们之间选择一个逃出屋外才能保住性命。

 

但问题是,此时所有的人都和你一样争相逃生,他们也必须抢着从这两个门逃到屋外。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被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出生天。

 

如果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

 

这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博弈论模型,被称之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事实上,这个模型不过是变化了形式的酒吧博弈模型:每一个人的判断与选择,直接影响所有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莱因哈德·泽尔膝在中国访问时,曾经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向记者说明什么是博弈论,其中就提到了少数者博弈。他说,从A地到B地,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路比较好的主干道M,而另一条侧干道s,路相对不太好。因为开车的人多,主干道M经常非常拥挤,相比之下,人少的s道反而更顺畅。如果应用了博弈论,开车人在考虑自己如何选择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人是怎么想的。

 

事实上,阿维纳什-迪克西特巴里·奈尔伯夫在《策略思维》中,对上述问题有过更为精细的研究。奈尔伯夫的研究是这样的:从伯克利到旧金山有两条主要路线可以选择。一是自行开车穿越海湾大桥,二是搭乘BART列车。自行开车的话,假如不塞车只需20分钟。但这样的好事很少遇到。大桥只有4车道,很容易就发生堵塞。假定每小时内每增加2000辆汽车,就会耽搁正在路上的每一个人10分钟时间。比如,只有2000辆汽车的时候到达目的地需要30分钟;若有4000辆汽车,那么大家所需要的时间就延长至40分钟。另一方面,BART列车停好几个站,而且乘客还要步行到车站等车,路上时间加起来也要接近40分钟,但列车从不会因为堵塞而延迟。

 

假如在运输高峰时间有10000人要从伯克利前往旧金山,每个人都会选择最能缩短自己旅行时间的路线。假定只有2000人愿意开车穿越海湾大桥。由于汽车较少,交通比较顺畅,这条路线的通行时问也会缩短,只要30分钟。于是,在选择乘BART列车的8000人当中,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改为开车可以节省时间,并且愿意这么做。相反,假如8000人选择开车穿越海湾大桥,每人要花60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于是他们当中又有一部分人愿意改乘火车,因为乘火车花的时间只有40分钟。

 

在《策略思维》中,作者指出使所有人得到最优结果的方法:为“通行时间”标出价格,在大桥上安装收费站,这样就使开车穿越海湾大桥者向搭乘BART列车者购买通行时间,用“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选择最优通行模式。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建议,事实上往往因为各种现实原因而无法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基于个体的需要,寻找一种最优策略。而实际上,这个策略就隐藏在上面的几个模型当中。

 

这个策略就是要做少数者。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个社会中只有这一部分少数者才能充分享有。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往往是那些与大众不同的少数者,能够顺风顺水地改变命运。真正的少数者总是在条件还没有齐全的时候就已经向胜利出发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条件,而不是像其他多数人一样,等已经有人出发了,才开始想是不是时机成熟了。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的时候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在那儿指挥盖一幢摩天大楼。卡耐基走上前闻:“我长大后怎么才能成为像您这样的人呢’”“第一要勤奋”“这我早就知道了。那第二呢?”“买一件红衣服穿上!”卡耐基满腹狐疑:“这与成功有关吗?”那人指着前面的工人说:“有啊!你看他们都穿着清一色的蓝色衣服,所以我一个都不认识。”说完,他又指着旁边一个工人说:“你看那

个穿红衣服的,就因为他穿得和别人不同,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就认识了他,发现了他的才能,过几天我会安排给他一个职位。”

 

上面这个故事,是不是与薛仁贵身穿白袍杀人敌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所谓理有必至,事有固然,我们在探索一些成功者的策略时。往往都能从中发现一些相通的规律,“少数者策略”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孙叔敖很受楚庄王的器重,为楚国的中兴立下了很多功勋,但是在个人生活方面,他虽然身为令尹,生活却非常俭朴。庄王几次封地给他,他坚持不受。

 

后来,孙叔敖率军打败晋国回来得了重病,临死前特别嘱咐儿子孙安说:“我死后,你就回到乡下种田,千万别做官。万一大王非得赏赐你东西,楚越之间有一个地方叫寝丘,地方偏僻贫瘠,地名又不好,楚人视之为鬼域,越人以为不样。你就要求那块没有人要的寝丘。”孙安当时没有听明白,因为寝丘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寝”字在古代有丑恶的意思,不仅名字很不吉利,而且是一片十分贫瘠的薄沙地,很久以来都没有人要。但是他知道父亲这么安排肯定有道理,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不久孙叔敖过世了,楚庄王悲痛万分,便打算封孙安为大夫,但孙安却百般推辞,楚庄王只好让他回老家去。孙安回去后,日子过得很清苦,甚至无以为继,只好靠打柴度日。后来,楚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劝说,派人把孙安请来准备封赏。孙安遵从父亲遗命,只肯要寝丘那块没有人要的薄沙地。庄王只得封赠了寝丘土地给他。

 

其他功臣勋贵往往为了争那些肥沃的良田做封地而争得不亦乐乎,孙叔敖却要一块薄地,这里所用的就是少数派策略。这种策略是一种“以患为利”的智慧,把这些不利因素看做利,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按楚国规定,封地延续两代,如有其他功臣想要,就改封其他功臣。因为寝丘是贫瘠的薄地,一直没有人要封在那里,因而一直到汉代,孙叔敖子孙十几代拥有这块地,得以安身立命。

 

因为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少数派策略,所有人争夺的焦点都在有限的几种物事上,那么每个人面临的处境都是十分艰难的。唯有另辟蹊径,找到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那个“生门”,才有可能绝处逢生,甚至获得比那挤上独木桥的千军万马更高的收益。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于是纷纷奔赴加州。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他同大家一样,历尽千辛万苦,赶到了加州。

 

淘金梦是美丽的,做这种梦的人很多,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了致富梦,反而葬身此处。

 

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口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放弃了对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纱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继续卖他的水。可以把几乎毫无成本的水卖出去,结果,很多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赚到几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又富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出囚徒困境的思维,那就是跳出人云亦云、人求亦求的怪圈,改变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的传统想法,另辟蹊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数者”的红衣服(博弈论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