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读,一边写

一边读,一边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论文:学问修行之必由之路

工作之余读微信公众号与今日头条,能保持阅读习惯已难能可贵。

建立阅读自信,恢复学习习惯,有能力阅读畅销书,也很好。

所谓读书会读书群,是开启阅读行动之仪式感,仅此而已。

高阶学习者的秘密武器:读论文。

读论文,会理解专业知识,辨别源头信息,以此锻炼创新能力,他们不受困于狭隘的知识隧洞,探索知识源头,抵达人迹罕至之地,活用前人知识。

1,

我等普通人读论文的好处:

我等读论文并不是想作出什么新研究,而只是想把问题搞清楚,扩展知识面,读书的搜索成本太高,网络搜索的质量太低,读论文是折中的最好方法。

2,

发现惊喜:

读论文当然可以发现惊喜,好论文不会重复造轮子,而是会先把各种款式的轮子都摆出来——你想到的问题,别人早已经发现,你交叉比对作者在不同时空的观点,分析当时社会环境与技术限制,再补充说明新的论点与方法。

当然,极好极好的论文,即使十年过去,几十年过去,依然有启发。

3,

提高阅读速度:

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首先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论文,搜索到一堆论文之后,开始主题阅读,同一主题下的论文组块几乎相似,如果一开始就发现了一篇好论文,细心阅读,接下来再阅读其他论文就毫不费劲了,剩下工作就是比对论文,在其中发现有意义的信息。

好论文大体遵从二八法则。

4,

养成批判性思维:

读论文的目的不是读,而是发现别人知识与自己知识的联系,论文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实践,大量阅读论文,潜移默化也会让你习得批判性思维。

5,

扩大学习视野:

王阳明曾拒绝著书立说,即使后来弟子有记录他的言论,他也主张应口述传授而不应让后人独自研读,否则弟子会钻研文辞而少下工夫去理解文字的意思。

读书籍容易掉落在单一作者的旧视野之内,读论文则可接收到多个作者,多个学科的解读,受益终生。

6,

阅读技巧:

如果要研究某个选题,优先是选择专著,其次再选择论文,专著论述清晰,资料详细,优秀论文才具备出版价值,例如《青年王阳明》就是杜维明的论文,《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就是黄光国的论文。

论文只能作为出版物的补充读物。例如我在阅读司马贺的论文过程中,发现大多论文是在重复专著的观点,新鲜的观点不多(甚至有些论文的观点已经过时),论述引用的资料也只是蜻蜓点水。

读那些貌似具有体系性的著作,未必是进入著者思想世界的最佳途径,相反,读论文集,既容易捕捉到著者的问题意识,又能获得对其相对完整丰满的认识。

7,

读论文一定是一批一批读!

同一派的观念,有的作者说得较易懂,有的说得不清楚。

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8,

体验主题阅读的乐趣:

大脑天然喜欢模式,喜欢一系列有主题的文章,例如你叫我看十篇谈论认知科学的论文,或者一口气看十集电视剧,我可能会一口气就看完了,但是你让我看印象笔记的十篇文章,估计看上三篇我就玩手机去了。

9,

坚持先读透一个人原则:

主题阅读,一种是搜集不同人对一个主题的不同讨论,另一种搜集一个人的全部著作。

10,

明白论文写作者的处境与意图:

大部分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干的事情是改进轮子,而不是重新发明轮子。

学术界有时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严格,研究者或许也不如你想象中那么严谨,他们不会在一篇论文或期刊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一旦明白论文作者的处境与意图,阅读论文心态自然不同,你不可能在一篇论文获取到完整的信息,只能一篇接一篇大量阅读,直至获取满意的信息。

11,

先读文献综述:

好的论文作者一定非常重视文献综述,因为好作者会仔细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须告诉读者自己已在相关领域做过详尽研究,才能证明自己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学术主张有足够新意,能拓展该主题的认知边界。简单而言,好作者不会重复造轮子,是改进轮子。`

看文献综述就能看出作者是否用心,就能判断论文质量是否好。

12,

注意参考文献:

学者应邀评审期刊,首先阅读的不是摘要或前言,而是参考文献。

通读作者的参考文献,你可以辨识作者阅读量是否足够,阅读范围是否合理,还可以预测论文的逻辑论证将如何展开。

13,

阅读的态度与姿势:

阅读论文是目的性很强的任务导向型工作,你不能找个午后坐在沙发,一边听音乐,一边喝红酒,再来读论文。

读论文是智识生产的工作,必须严肃对待拿出工作的样子来:坐在硬木的椅子上,准备好纸笔,端正坐姿,好好学习。

14,

一边读,还要一边写:

读到论文的中惊喜,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

宁愿读慢一点也要把惊喜发现的意思搞懂,除了必要的摘录之外,还要写下你对论文卡片的理解,所谓六经注我,就是我读到的论文都是为我自己未来的原创内容做注解与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边读,一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