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54

荀林父纵属亡师 孟侏儒托优悟主

此回之事约在鲁宣公十二(公元前597)年。晋国与楚国之间为争夺郑国的归附而发生的大战,史称邲之战或称两棠之役,荀林父所帅晋军惨败。次叙楚国名优孟侏儒帮助令尹孙叔敖之子取得封地。

郑国的求生之道

郑国曾经是大国,但在此时已经衰落,生存在晋楚这一前一后的霸主夹缝间。面对楚庄王的进攻,侥幸没有灭国。麻烦的是楚国来攻之前曾经去请晋国帮忙,这时候晋国来了却已经归顺楚国。两边都不能得罪,同时郑也已经看清了楚晋之间至少是平起平坐的形势,所以郑襄公决定听从大夫皇戍的策略,把“郑国到底归附谁”这个难题交给晋楚两国解决。具体措施即是挑拨两边打一仗,自己在中间装委屈、享安宁。其中经过在左传也有记载,但史记郑世家无。

荀林父作为主帅的全面失败

荀林父是晋文公时期就参加征战的老资格,在此战所表现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之差,让人费解。若论军队本身的实力,晋军并非不能与楚一战,这在士会以及荀首的小规模战斗中可以证明。然而荀林父既不能约束属下轻举妄动,又不能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有所准备。战斗仓促开始之后,也是一片混乱。最终大批晋军竟然在争相逃命的过程中自相残杀。不论荀林父如此孱弱的原因为何,晋国在此时任命一个这样的弱者为大将,还在将要被斩杀时被以“国之重臣”的理由加以辩护,足以印证晋国的衰落。

孙叔敖、孙安与优孟

楚令尹孙叔敖死后,其子孙安获得寝丘这块较为贫瘠的封地,并绵延数代。这件事情是谁的功劳?按冯梦龙的说法,是出于孙叔敖的预谋。他知道其子不能胜任官职,也没有能力应对复杂的纷争,后世子孙如何更难说。他知道楚王终有一天会加封孙安,于是为孙安预先安排一套说辞,不要大的只要小的,这样既在孙安能力范围内又不至引起争夺。

在冯梦龙看来,优孟的精彩表演只是起到了一个中介作用,但司马迁把优孟写进《滑稽列传》的时候不这么认为。他说孙叔敖预见到孙安不成器,命他去找优孟帮忙一定有用(这里就等于先夸了一下优孟)。之后优孟设计表演,帮助孙安获得封地,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是作为伶优(一般认为是低等职业)的孟侏儒的智谋和对道义的维护。这符合司马迁笔下“滑稽人物”的一贯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周列国志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