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英国的小孩,从七岁开始拍摄他们的生活,中间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直到他们56岁那年截止。
与《浮生一日》的阐述方式不同,这部片子是以纵向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不同阶级不同教育背景下14个孩子一生的轨迹。这种记录片的讲述方式比较少见,单是跟拍一个人长达50年左右,就是一个比较难以逾越的记录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介绍下看了这个片子,有一些感慨。
导演最初的目的是要跟踪拍摄这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来反映英国在二十世纪中后期阶级固化的问题。富人的孩子由于优渥的家庭背景和父母雄厚的资源,能更容易走上比较好的道路,同样,那些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孩子长大后仍然会走着和他们的父母相似的道路。
整个片子看下来,我们已经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因为已经在这些孩子们长大后的结果中得到了印证。但在大趋势下,却又有两个意外。
第一个是Nick,他是唯一一个打破所在阶层完成阶级跃升的人,出身乡下,当年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念书,求学,从小内向不爱多话,从小便有着强大的探索欲,爱科学。当主持人问及他有没有朋友的时候他都没有直接告诉,一次是在七岁一次在十四岁,转机出现在读大学时。
他考上了牛津,读了物理,那个时候主持人再次采访他时,虽然还是带着年轻人的羞涩,但明显比少年时自信了许多,说话的时候整个人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最后,Nick成为了物理学教授,生活也逐渐稳定。在这几个条件不算太优渥的人中,他是唯一可以打破壁垒的人。
很多人都相信现在的阶层已经趋于固化,穷人的孩子很难再达到和富人的孩子同样的水平,寒门再难出贵子,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事实,在你出生时这已经是事实了,只是这由不得你选择,穷人与富人的差别不仅仅是物质,你会发现不光是物质,在精神上,视野格局,都不是一个档次的。
Nick的成功在于他从小有着明确的目标,人生路径非常明晰,没有说一会儿当个医生一会儿当教师,在幼时便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将来的志向,这点在很多人来说既是在成年后都不一定找得到。
其次,专业也是有阶级的,他选的是物理专业,不是非常高智商异常勤奋并且志向浓厚的人,恐怕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会的,并且达到教授这个级别。那些艺术,文化,金融,法律类的专业竞争压力极大,并且富贵人家的孩子由于从小受到相关方面的教养,更容易在这方面做的好。你无法想象同样是小孩子的年纪一个在读金融报一个还在为温饱担忧。
第二个意外是Neil,他的生活轨迹最出乎人们的意料,自小生活优渥,想要上牛津,最后却去了亚伯丁大学,在大一便辍学,之后在工地上干活打杂,再之后四处流浪漂泊,领着救济金过生活,住在这片土地最边缘的地方,几乎脱离社会。
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主持人问他,以后想做什么,他说想成为有地位的人,从事政治之类的事情,28岁成为流浪汉,35岁主持人问七年后你想做什么,他回答说要看我能做什么,主持人再问那你觉得自己能做什么,他苦笑了一下,只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很可怕。
我们很难把小时候最古灵精怪,那个在大街上蹦蹦跳跳的男孩和眼前的这个流浪联系起来,事实上我们谁都不知道在他七岁到十四岁那些年间他经历了哪些事,我们也难以用自己的猜测揣度别人的人生。只知道Neil在年轻的时候便自己把自己锁了起来,他一生未婚,谈过几段恋爱却都不了了之,直到四十二岁才得到议员工作勉强度日,脱离社会,无朋无友。他捆绑住了自己使得一生在诸多方面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他本该有更多可能。
与Neil不同的一个人是Tony,他可以说与Neil形成强烈的反差,年轻时骑马,做司机,到后来开酒吧做演员,他似乎每个都要尝试一下并且也不怕失败,出身贫寒却永远乐观热情,永远对生活饱含激情,那个摔倒在草地上而后又爬起来仰着笑脸奔跑的小孩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如果Neil是那个不断在人生路上寻找自己,实现自我救赎的人,Tony就是认清自我永远在合理范围内追求自我开心最大化的追风少年。
这三个人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并且有不一样的启示,一部片子可能不能完全展示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截取七年间一个间隔的小片段或许不能完整地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但就片子而言,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超乎这个纪录片愿意之外的惊喜:我们都是在人生的摸爬滚打中寻找自己。
或富或穷,或伟大或平凡,我们终究都是普通人,按着自己的轨迹过完这一生,当你及至老年回望一生,发现曾经于你而言了不得的事,放在人生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激不起半点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