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与安乐

痴呆与安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电视上,一家生物药品公司接受采访,他们正对药品进行测试,希望不远的未来可以对基因进行修复,比如癌症,比如老年痴呆,都可以提前进行预防。科学人士也表示,希望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延长人类的寿命,使百岁成为平均目标。

说实话,相对于活得又老又傻又长久,还不断消耗原料和能源,我并不热衷,我所关心的,是活得有质有量,更为重要的是,在死亡面前,能有选择的权利。

我有个雇主,他全职在家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每次我去,都要对老人重新把自己介绍一下,他也每每十分客气,打招呼很是热情,只是下一次就不记得我是谁。

朋友的父亲最近去世,她的母亲如释重负。因为这些年来每日24小时看护老年痴呆的丈夫,虽是人走情伤,却也不得不说是对彼此的一种解脱。

曾就职为国家电视台ABC专题节目主持人的Liz Jackson被诊断为Parkinson's,这位曾经驰骋新闻界,专访各国首脑的女强人,在挣扎对抗疾病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主人公做了期专题,其中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揪心,她说以前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和接受为什么有人会去自杀,现在可以体会了。

看过一部以色列的电影《 The Farewell Party》。说是几个住在老年公寓的朋友,因其中一人在病榻受苦,他们就制造了一部执行安乐死的仪器,帮助他无痛离去,不曾想消息传了出去,众多饱受疾病折磨的人愿得早日解脱,他们只好组织起来,非法对需要的人进行帮助。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死亡,向来都非常有争议。无论是合法的安乐死还是个人的自杀行为,由于道德伦理观的不同,人们对其接受与认同的程度也大相径庭。

目前,安乐死只在荷兰,比利时等4个国家合法,辅助性自杀也只在部分国家和美国的加州等地合法,澳洲的Nothern  Territory曾在20世纪末有过短期的合法化,但很快就被取缔了。澳洲也有部很好的电影,《Last Cab to Darwin》说的就是那段期间发生的故事,巧合的是,开头提到那部电影里的安乐死仪器,就是按照澳洲安乐死合法化期间的仪器设计的*。对电影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科学的发展的确使很多疾病的治愈率提高,人造器官的运用也变得极为普遍。但面对Parkinson's,面对Dementia,科学与医学似乎也显得手足无措。

英国BBC的专题制片人Louis Theroux曾经在美国做过一期老年痴呆症的专题,看得让人恐惧。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你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记得你的孩子与家人,无法照顾自己,所有外界的一切与你无关,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思维,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或者不能再称作人生。

可惜Dementia是无法预防的,虽说一些人群会比另一些人群患病的风险相对要高,比如衰老,比如抑郁,比如酗酒,但也不能算绝对因素。

在澳州路上跑的房车屁股上,经常有人会贴一个口号“Adventure Before Dementia”,虽有调侃意味,但也算一种人生态度,面对未知的日子与终将到来的老年,把握好现在的生活质量最为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身边的人疾病,痛失,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每一次的变故都会令人警醒,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更为重要的。

是时间?是亲人?是健康?这些经久不衰的话题,不管是什么都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活着时你对此做了些什么,弥留之际还剩多少遗憾。

如同喝咖啡选择摩卡或拿铁,喝茶选择红或绿,试想如果有一天面对死亡,我们可以选择浪漫款或者复古款,甚至捎带不同味道的熏香,该也是一件令人遐想而不再恐惧的事吧。至少要比枯燥单调的安乐死有所创意。

活着,不在于长久,在于质量。找到你质量的所在,过好每一天,善待生灵,善待自己。也愿每个人都能“Adventure Before Dementia”。



*仪器由医生Philip Nitschke 设计,他在合法期间帮助了四名患者实施安乐死。仪器由电脑控制,与患者的注射液相联,在实施时由患者在确定所有电脑显示问题后,自主启动注射液的按键,完成安乐死的全部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痴呆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