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理解生命意义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曾说到:“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知晓生命的意义,从而有了动力和目标。

法国学者曾做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的动力,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自认为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较神圣的东西,驱使自己好好活着或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

经历过臭名昭著的奥s维辛集中营之苦难侥幸活下来,且后来成为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的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特别关注过集中营中最后极少数能够活下来的难民的共性特点。

他发现:集中营里能够幸免于难的,并不是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而是有坚定生活信念的人。“只有那些经历过的数次磨难,在生存斗争中已经无所顾忌的人才能活下来”。

用弗兰克尔的总结性语言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而他自我审视中,认为自己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寻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做有意义的事、关爱他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凭借这些,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难民,拥有一个活下去的充足理由,让这些虚弱不堪的难民能够承受如此折磨而继续活着。

在集中营里编号为119104的囚徒维克多·弗兰克尔,把自己的磨难、经历及体验在出集中营后花九天一口气写就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后者成了影响全球的精神食粮。书中传递了这么一种信念: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诸如集中营这样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讲到生命的意义,罗胖讲过一个例子。

罗胖讲:人活这一辈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驱动?当年仅仅在维也纳,就有三位心理学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最著名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内在的驱动力是性。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他认为人生是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内在驱动力是自卑。

维克多·弗兰克尔则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罗胖还列了三国历史的一个例子。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周瑜打黄盖。黄盖为了诈降曹操,让周瑜当众痛打他一顿。那你想,黄盖挨打的时候,心里肯定没有什么屈辱感,可能反而会很兴奋。那用心理学理论怎么解释呢?

弗洛伊德说的,为了快乐?肯定不是。

阿德勒说的,为了财富和权力?当然更不是。

唯一的解释是,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让他当下受的这番皮肉之苦有了意义。

看上面的例子可知,生命的意义里设定了目标,不管是皮肉之苦还是不堪的苦难和折磨,都是有人能承受的,甚至都可能是兴奋的去承受。

那生命设定了目标找寻到了意义,其他外部环境再苦都是有可能承受过去的。如果没了生命存在意义,就算是安静的享受晚年也是痛苦的。

弗兰克医生出了集中营后,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意义疗法理论,帮助其他精神上饱受折磨的人,并帮其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比如,有一位老先生,和妻子感情非常好,但是妻子不幸去世。老先生陷入悲伤不能自拔,求助于弗兰克的心理诊所。

弗兰克问他:“如果先去世的是你,你的妻子会怎样?”老先生答道:“她会比我更悲伤、更痛苦。”

弗兰克说:“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种痛苦,你替她受苦了。代价是你活着,并陷入深深的悲伤,你的悲伤是有意义的。”

老先生的痛苦马上就减轻了。因为他一旦相信了这个说法,无边的苦海就变成了一种替妻子受苦的奉献。

你看这么一来,似乎生命的意义只不过是一套心里游戏罢了。那我们再看看万维钢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心里游戏的。

万维钢读完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的时候,写下的一点关于生命意义的读后感。

在读完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的时候,在预知的未来可以得知自己就是一台计算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未来简史里,我们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比计算机多一个主观体验,也就是意识,但意识可能只不过是个精神污染,计算机完全可以假装自己有意识,并且通过图灵测试。如果意识和智能是完全独立的,现在我们引以为豪的任何技能,在原则上,将来算法都可以做到。

而且算法会比我们做得更好,甚至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到时候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听算法的。

如果赫拉利说的这些都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

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但这有什么不好呢?别忘了幻想可是智人在动物界中特有的超能力。我的建议是继续生活在虚构之中。

我会继续维护各种我认为有价值的想象的共同体。

我会继续增加我的体验,提高我的敏感度。

我会继续追问我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但是!因为我知道这些是虚构的,所以——如果有某个想象的共同体要求我牺牲自己或者别人的生命去维护它,我不干。

在我经历事情,增加体验的时候,我知道我对这件事的解读,只是一个主观看法,只是我的叙事自我讲了一个方便的故事,我不应该执着于这个看法。

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会告诫自己,现在内心深处最强大的那个声音,可能它选的是错的!

你看万维钢老师在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走一朝回来后,还是认同自己认同的生命价值共同体,增加体验,追问内心以及不断保持自己存在的客观性,不卑不亢的继续享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讲到《未来简史》,我们再看看比尔盖茨是如何推荐这本书的。

比尔·盖茨夏季书单上推荐的第二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盖茨认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挑战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盖茨在文中明确地说他不完全同意原书作者赫拉利的观点,但他认为,赫拉利确实给了一个新奇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的未来。

比尔·盖茨在读完《未来简史》后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他说:“我的家庭就是我的人生意义,也就是要成为一个好的丈夫、父亲和朋友。每一位家长都是类似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着快乐健康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这种生活世界上每个孩子都能过上,那么家长的角色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可见比尔盖茨在不断认知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维护自己认同的价值,并不断为自己认同的价值不断为社会做出行动。

比尔盖茨在自己的认知的生命意义上不断努力行动,我们再看看张朝阳的一段关于生命意义采访节选。

2013年的时候,科技写作者程苓峰老师对张朝阳的一次采访。那个时候张朝阳刚刚“闭关”完毕,开始走出抑郁症的困扰,也是他不断走向更加通透的人生的重大节点。

采访节选:

程苓峰:不同公司的做法还是跟CEO个人禀赋有关。你觉得自己相对最强在什么地方?

张朝阳:公司内部比较宽松、随意。没繁文缛节、条条框框。我不想让条条框框遮蔽我对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敏锐,能看到一些机会,或者让同事能表达出他们看到的机会,然后抓住它。

我对营销的感觉非常好,能迅速把一个事变得“天下皆知”。但做营销的过程又会占用我对产品的悉心研究的时间。以及我的勤奋度又不如马化腾。我之前晚上就不工作了,就出去玩。这就是我的优缺点。

程苓峰:你现在最想“天下皆知”的是什么?

张朝阳:人生的意义。

以前目标就是把搜狐做好,让员工都赚到钱,然后就休闲娱乐。现在觉得人生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要创造价值,活着才有意义。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存在。

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快乐的前提,是人要跟这个世界充分地交流。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默多克70多了还在拼命为公司工作,为什么盖茨那么成功还要做慈善事业,每天乐此不疲去解决人类的问题。

以前我不太理解,以前我觉得我的人生太快乐了,有那么多好玩的事,为什么要工作。但那些好玩的事很肤浅,人存在的深刻意义在于他必须参与。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程苓峰:做搜狐是件有价值的事吗?

张朝阳:比如搜狐有一万个员工的责任,比如搜狐做新闻媒体,有社会责任。中国娱乐业以前很糟糕,后来我们打盗版,现在版权起来了,做内容的能赚到钱了。

现在中国娱乐业处于爆发前夜。我在美国亲眼看到好莱坞的伟大,让美国文化输出全世界,让美国人民生活有趣。我希望在中国的娱乐业爆发过程当中推一把力。同时搜狐作为新闻平台能以建设性和向上的力量推动中国进步。这样在人生存在的意义上又增加了一层。

这都是脱离小我、脱离低层次的赚钱、花天酒地的那个层面。这也是人类的进化所选择的,引起人类深刻的快乐而不是浅层次的快乐。几十万年前有很多物种,物种如果不创造价值让自己快乐,就不能延续。

显然张朝阳认为生命延续的深层价值就是不断参与创造价值,不断走向深层次的创造价值的快乐,这样就能不断壮大延续自我。

讲到快乐,郑也夫老师对社会上人天生追求快乐有些看法。

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再版《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书里有一章说到,人天生追求快乐这个论断,不是真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首先,人类的三大点都不支持天生追求快乐这个观点。这三大思想资源都是什么呢?

第一个,宗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不支持人生追求快乐。

第二个,传统道德,很少有哪个民族的传统道德会鼓吹活着就是追求快乐。

第三个,进化论思想。一言以蔽之,说的就是适者生存。所谓的适者,是生存和繁衍上的成功者。如果一个物种过度沉溺在追求快乐的活动里,那对它的生存和繁衍都是不利的。

比如说,孕妇在妊娠的早期,会呕吐,很痛苦,但这种痛苦对胎儿有重要意义。妊娠早期的恶吐,可能是为了限制食物,降低胎儿在发育早期,接触毒素的概率。等到了胎儿长到需要大量营养的时候,母亲恶心和厌食的状况自然好转了。

再比如说,鲑鱼在准备产n的时候,消化系统会大幅度萎缩,产完n后就会死去。但是这种萎缩,一方面给下一代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自身重量,减轻了鲑鱼游向产n地的负担。你看,在自然选择这种机制下,母体为了繁育下一代,连生命都可以不要。追求快乐在这种机制下,不能算最重要的事。

列举完这三大思想资源之后,郑也夫说,很多人信奉英国哲学家的快乐哲学,但是没有正确理解。边沁所说的快乐,是大快乐,包括“行善"、为“声誉"奋斗等等。但是现在的人说到快乐,更多的时候指的是小快乐,也是享受感官的快乐,这种理解就比较狭隘。

那么,人生的真正追求到底是什么呢?郑也夫把美国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的观点重新总结归纳,提出了三项追求,也就是舒适、得到承认以及刺激,分别来介绍一下。

第一项,舒适。也是生l上不痛苦,不用忍受饥饿、寒冷等等。以前人们得不到温饱,满足这个需q曾经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项,得到承认,这种动力是在人的本性里的。很多时候,要追求被承认,就会牺牲舒适。

第三项,刺激。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可以测试的指标,叫唤醒值,也就是兴奋度。这个指标最好能周期性地达到一定的高度。解决温饱之后,日常生活在大脑里刺激出的兴奋值就大大降低了。但是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的身体仍然需要刺激。未来人们面临的重要选择,是如何寻找刺激,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刺激。

郑也夫老师讲的后物质时代的几大追求,我们再看看约翰·科尔曼讲解的人生目标。

约翰·科尔曼是《目标与激情:来自最优秀、最聪明的年轻商业领袖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很多读者看完之后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这些提问者都处在没有找到人生目标的焦虑中。约翰·科尔曼认为这些焦虑的人对人生目标有3个基本误解,只有了解了这些误解,才能建立起对人生目标的多维视角。他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误解是,人生目标是你能找到的唯一的事情。这也许会发生在一些人身上,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

“对于大多数正读大学的20岁的年轻人或者工作不如意的40岁中年人来说,寻找人生的目标更像是为了终结挫败感而不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科尔曼建议,要想取得事业目标,大多数人就得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意义,这与从工作中找到意义同样重要。也就是说,你需要建立人生目标,而不是找到人生目标。基本上所有工作都会有自身标志性的目标。

第二个误解是,人生目标是单一的。其实大多数人都可以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位置找到人生目标,比如从孩子、婚姻、工作、社团中找到目标。价值的多样化源泉可以帮助所有人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了解人生目标多样化的来源可以减轻我们寻找人生意义单一目标的压力。

第三个误解是,人生目标一直不变。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人生意义来源改变的阶段,比如童年、青年、为人父母后、老年期,我们会从不同的地方寻找不同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的来源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你在20岁时关注点和目标,也许与现在的大相径庭。

文章的最后,约翰·科尔曼说:“你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个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赋予我们所做每件事以目标意义,允许生命的意义来源多样化,这种意义会自然生成于我们生活中,并会不断地视情况而变。拆开所谓的‘人生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对呀,生命的意义,不是去追寻,不是去等待,而是每个时刻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正如马克思韦伯讲的: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只有自己不断的行动和编织,才能不断赋予自己生命上的价值和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慢慢理解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