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八月会博友:网络时代的缘与情
(这组图文编写于2009年夏,收于此作为纪念)
(一)缘起
说起对沙燕(潘东晖)老师关注,大概从两个多月前开始,读到他的博客个人首页上别具一格的简介:“生在城市,长于乡镇;学非所用,业荒技生;虚冠教授,实无弟子;京畿草民,忝列精英”,还有那篇写得非常认真、理性、真诚的《开博的话》。更有趣的,明明是一个结实的壮汉,却有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他的博文,杂感抒怀、思旧怀故、咏物言情、游历观感、点评诗文,都是大手笔,底蕴厚实,可读性强,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那类文章。他是一个学理工的技术工作者,却有如此文采,让我对精博这位后来者,更是由衷佩服。
不久,读了他的《石话试说》,就在上面留言:“老师此文纵横论“石头”,翻出许多新意!能否再发挥一下,把石与玉说一说”。此时,我刚从西宁市区的玉器商场买了块昆仑玉回来,作为手信送给夫人。我对玉的了解,知之甚少,买的那块玉是否物有所值,一直存疑,才会有此之言。沙老师很快回复:“谢谢陈教师的鼓励!我匮乏玉方面的知识,先学习一段,再看能否试为之。”
半月之后,沙老师果然奉献一篇不同凡响的《玉与石》,其中标出“人立人格,石重石性,玉贵玉德”之句,赢得博友们一片叫好!。
7月底,我写了一篇《3G时代:无线宽带上网的体验》,其中提到下周到北京看儿子。第二天上午,收到沙老师的短信消息:“陈老师您好!知您近日将来京,很高兴。需要我在京为您做点什么的话,请联系。”还告知我联系的手机号,真实姓名,住址等。我回复短消息,表示感谢,并说有需要会联系。其实只是礼貌性的回应,此时并没有一定见面的打算,一是我不想随便麻烦别人,二是对北京比较熟悉,吃住都安排在儿子的校园内,比较方便妥当。
(二)缘分
三天后,沙燕(潘东晖)老师《难报恩师》系列的第一篇登出后,文章情真意切,让我们知道,沙老师还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清华的学子。细读全文,发现文中提及,中学就读于“湘北某国营农场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就在历史上屈原怀沙沉江的那块地方”。我不禁好奇,留言问:“你读的中学是汨罗农场中学?”得到肯定回答后,我则通过后台向沙老师通报了我姑丈的姓名,问是否相识。结果让我惊喜万分,不仅相识,而且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缘分,曾是他父辈的同事与同室!当晚,沙老师彻夜难眠,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难报师恩:我的恩师之二----红烛春蚕黄子贤》。此时,我则将到与沙老师见面打算,列入到北京后必定完成的行程。
30年前,沙老师曾托我姑姑帮助购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千零一夜》,至今还在家中书柜珍藏。
(三)缘会
赴京的途中和到达以后,我们都以网络或手机短信的方式保持联系。沙燕(潘东晖)先生则为我们的见面认真做准备:在京郊开会提前返回,告诉我乘车的路线,还提前预订宴请的酒楼。而我这边,由于儿子工作很忙,要迁就他的时间来安排我们的行程,但开头两天一直无法落实,直到7号晚上才最后确定,见面时间定于9号上午(周日)9点多。很不应该的是,偏偏那天上午招待所门口没有了等客的出租车,我要走出偌大个校园,才能打到车,而司机又走错路,绕多了一个非常堵车的路口,让沙老师在路边等了近一个小时。还有,原本沙老师是邀我与夫人、儿子一起相聚,但儿子加班不好请假,夫人与她中学同学约好见面的时间,又因故推迟到同一个上午。最后变成我单独一个人去了,总觉得辜负主人的一片盛情!
沙老师领着我到了他的家,他夫人也早已在等候。夫妇俩热情接待我。中午到酒楼进餐。直到下午3点多才告别。我们聊了很多,特别是潘夫人到北京之前,也是在学校工作,还是与我同一类的学校,更增添了许多共同的话题。这次见面,进一步了解了沙燕(潘东晖)老师的许多情况,他自己也已经在《难报师恩》系列中有所讲述。我只向各位交代几点自己的印象。
其实,读沙老师的博客时,就感觉他是个非常谦逊的人,对待网上的博友也是如此,博友的留言,他大多都认真地回复。见面以后知道,我与他相比,除了年龄上长两年,可以算唯一的“优势”外,其他方面:学历、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学术成就等,他都比我高出好几个档次。交谈中,他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谦恭、虚心,让我非常感动,更感觉到他是一位很有内涵的朋友。
他自己也不讳言,最大的长处是就认真,夫人也给予同样的评价。他在博客上的表现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亦是如此。见面前一天,就发来短信问:“不知更海兄吸烟否?喜欢什么牌子?酒呢?盼告!”我回复:“不抽烟、不喝酒,只喝点茶和咖啡”。到了他家发现,客厅里摆着潘夫人从广东带回来的整套茶具,潮汕人喝功夫茶那种,还有水果(桃子)。就差没有把茶艺馆表演的那“十八般武艺”都学来。大家一起喝茶,期间,还特为我冲了一杯咖啡,刚开包的,似乎是为了招待我而专门准备的。我真感到有点盛情难却。中午吃饭时,预定的是一个既做湘菜又做粤菜、档次较高的酒楼,点的菜,也是粤菜加湘菜,还特别交代不要放辣椒。这是他做事的认真,更是做人的真诚!
记得沙老师在《父爱如风》中,简略地谈到自己家庭婚姻生活的执着与不幸。这次见到了潘夫人,知道他们两人都是毕业于我姑丈任教过的那所中学,属上下差一届的同学。潘夫人也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毕业于湖南大学数学力学系,一位才女。他们现在共有一男一女,都已经大学或研究生毕业。沙老师还领我逐个参观了他们的书房、自己与儿女们的卧室。我分明感觉到,他们现在与儿女们同住一起,其乐融融!我曾将此次见面时为他们夫妇拍的这张相片,第一时间通过短消息向好友群发送。很快收到多位男、女博友的回复,一致赞美:潘夫人,真漂亮!我想,苦尽甘来,这也是苍天对沙燕(潘东晖)老师的眷顾与恩赐吧!
还想起沙老师博客上一首《熏风轻轻地叩打着窗棂》,结尾两句:
不知我这片雨打霜浸的枫叶
是否洇红过你少女的梦境
——那其中浪漫的故事,只能由沙老师自己来讲述。我们,只有真诚的祝福!
(四)缘悟
沙老师和夫人都一再说,我们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潘夫人还说,我们两人,年龄相近,某些经历相似、兴趣爱好相同、为人处世态度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才会有这么多共同语言,相见非常投缘。回来后,我一直在想:缘为何物?今天,人们都喜欢讲缘,觅缘,盼缘!缘,既俗又玄,让人捉摸不定,有人干脆无奈地感叹:缘来缘去缘如水!
儿子知道我要在北京与一位博友见面,问:是男是女?我说是男的。他不以为然说,这就没有什么值得兴奋和惊喜的了。后来又给我讲,在交友网站上,这种找到有点关系的人,很普通,还介绍一番网络世界“六度空间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包括奥巴马、比尔·盖茨)。我想,儿子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这也许就是两代人在网络时代追求上的差异吧。年轻人玩的就是心跳!喜欢的是过把瘾。而我们,更需要的是真诚:真诚地对生活、对事业、对自己、对他人,——包括对现实物理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朋友。我与沙老师都曾以自己的真诚,走过了人生很长的一段 ,也会以同样的真诚,走完人生后面的路程。真诚,才能将缘化作情。否则,无诚之缘,缘来缘去,最终也会流失,甚至异化。朋友的相会总是短暂的,我们更愿意将这段网络偶遇的奇缘,化作心中温暖长存的真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