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的其实并不多
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话虽如此,实际却沉重。
人生单行线,孩子成长的一路,光靠我们父母自身是远远不够的,更别提隔代带养。
任何疏漏或失误, 都会在孩子今后的发展中显现出来。
一般说来,孩子们生下来其实差别并不大。
后来由于我们的见识、养育理念、方法和能力、倾注的心力,以及家庭和外部环境都会慢慢生成极其显著的区别。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阵子,关于教育分层的讨论,更是拷问无数父母的内心,我们谁也不希望自己和孩子落入低阶而被固化,这也是大家努力奋斗的动力。
所以倾尽所有,竭尽所能,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
可现实中,能供选择的教育选项极其有限,即便是花了不菲的代价,所提供和呈现的往往也离孩子和我们的需要有着不小的距离,失望和无奈在所难免。
由于历史、文化还有体制及其它一些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人类已累积的先进教育的传承和发扬还是那么有限。
甚至在某些方面,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还不如我们小时。
二
房价上天的都市,每逢放假,比较头痛的是带孩子去哪里玩?
总不能老把孩子圈在屋里,也不能老去农家乐、度假村,甚至把上肯德基、麦当劳当个节目,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去处少之又少。
勉强算得上的,要么人满为患,要么商业味过浓,真正有益孩子身心和亲子体验的项目屈指可数。
在如此高密度开发的城市中,居然也难看到专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个沙坑、一座滑梯、一架秋千、一块绿茵,现在的孩子和个稀泥也成了奢望。
方圆好几里地要是有那么一个去处,你看着孩子们在那些老旧失修的设施里面疯玩,叫也叫不走,你是不是也会有些感慨:
一个连孩子的空间都稀缺的城市扯什么人文。
三
想着艺术跟孩子有着天然的连接,也正好赶上国际设计周,据说有专门的亲子设计室外项目。虽然雾霾已达200重度,还是毅然戴口罩,穿越整座城市前往。
假期才第三天,观者寥寥,宣传资料像那么回事,但项目未见,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
创意市集需单独购票,有众黑衣保安把守,这不让走,那不让进,索性放弃。
好在广场地面有座水泥砖砌的立体二维码,孩子们当作迷宫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权当不虚此行。
其它什么厂区、大罐子、火车之类,孩子们根本不感兴趣,除了冰激凌,对咖啡馆之类也不感冒,我们也对在工厂车间消费高档餐饮无感,只好饥肠辘辘回撤。
为作弥补,中途在颐提港停留就餐,顺便看看央美创客作品展。
设计感的空间,精明老道的港式钢构中庭餐饮区,让人快意解囊。
布展在中庭下沉广场,孩子们纷纷与装置互动,但没料展台与地面有近10公分的高度,经常有孩子兴奋奔向目标而被台阶扑通倒地, A4纸临时贴的注意警示,根本保护不到孩子们。
现场工作人员显然只关注孩子们别弄坏装置,连那几盏突兀摆放在地面的射灯绊倒好几个小朋友都熟视无睹,这种展和艺术家我只能心里给个大大的叉。
目中无人,不尊重观众,哪怕他们才是几岁的孩子。
中国的艺术从业者从自说自话到真正融入市场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孩子们在中庭,奔来跑去,欢快雀跃,父母们也乐得在四周休息区歇脚。
正当孩子跳完绳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了室外广场远处的儿童玩乐设施——
分成6岁以下小龄区和6岁以上大龄区,那儿才是他们真正的乐园。
一天出行的高潮终于拉开!
孩子们撒了欢的冲了进去,兴奋、尖叫、攀爬、冲顶……
里面的孩子个个奋勇当先,无论大孩还是小孩,无论中国孩还是外国孩,个个野性十足:
有陶醉于秋千上不肯下的,有打着腿软还奋力爬坡的,有满头是沙不惧责骂的,有大呼小叫给自己壮胆的……
小脸个个通红,写满享受、满足和尽兴。
怎么劝也不想回,直至夜色降临。
你看,其实孩子们要的并不多。
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能给孩子什么?
细想,我们能为他们做的还有很多。
点击此处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