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高效完成那些更值得做的事

今天拆书选取的2个片段来自采铜的《精进》这本书。作者采铜,经常泡知乎的人应该都听过他的称号,被誉为“知乎大神”。这本书采铜选出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面,为大家提供了实现自我成长的精进路径。


《精进》▏高效完成那些更值得做的事_第1张图片

区别于市面上一般的成功励志书籍,脱离理论空谈技巧,或者只谈心态、猛打鸡血没有实操方法,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成果与大量实例相结合,转化为通俗的、可执行的一系列方法,能实际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中。

如果你苦恼于现代人的通病“选择无能”、“执行无能”,那么这本《精进》可以帮助你如何在繁杂的事务中辨别出哪些事更值得做;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出于“忙茫盲”(忙碌、茫然、盲目)的状态,那今天的拆书片段会给大家介绍任务分层处理,帮助你合理安排时间,高效解决问题。


片段一:《精进》采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戏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找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的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再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受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半衰期短的事情。

以此类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片段中提到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有两个思考角度:半衰期和收益指。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具体怎么理解?

收益值:这件事情当下或者即时即刻给我带来的“好处”,可以是情感的愉悦、物质层面收获报酬、智力的提升、身体的放松等方面。

比如,看一场张学友的现场演唱会,我们可以获得感官的丰富体验、情感的共鸣等等,这个层面上现场看演唱会就比在优酷上看张学友的演唱会收益值高。

半衰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这种当下的收益或者影响能够维持多长时间。长半衰期的事情,它产生的影响会更持久,反之,短半衰期的事情,只在当下影响最大,之后快速降低,以至完全消失。

我做个比较帮助大家理解半衰期,比如芬必得对于治疗关节疼、牙疼它的效果很好,但是只能维持十个小时甚至更短,比如接种疫苗之后,它产生抗体的有效时间就相对长很多,有些疫苗比如乙肝疫苗能管5年甚至更长。在这个比较当中,我们就可以说人工接种疫苗的效果持久,半衰期长,芬必得药效的半衰期短。

好,我们理解了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含义之后,原文片段用这两个角度“收益值”和“半衰期”组合出了四类事件。那这四类事件如何指导我们做更有价值的事呢?具体如何操作运用呢?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步,梳理列出待办事件。可以以一天、一周或者一个假期为周期,把需要做的事情用纸笔罗列写出来。

这周末我计划要做这些事情,

①2-4拆书练级 

②带小朋友去动物园玩 

③夏天来了,去商场买几件美美的衣服 

④趁周末看完《九型人格》这本书的一个章节 

⑤周末把这两周拉下的《我是歌手》节目补完 

⑥睡个懒觉然后躺床上刷朋友圈……

第二步,以半衰期为X轴,收益值为Y轴,画出一个十字坐标

第三步,将第一步中罗列的事件依次放进这四个区间。

区间一:长半衰期,高收益值,比如①

区间二:短半衰期,高收益值,比如③⑤

区间三:长半衰期,低收益值,比如②④

区间四:短半衰期,低收益值,比如⑥


《精进》▏高效完成那些更值得做的事_第2张图片

第四步,锁定长半衰期的事情并且持续去做。

也就是这个图表当中,我们要更关注右半部分区间里面的事情。

拆书对我来说既是长半衰期也是高收益值的事情,那我就要把这个事情一直做下去;带宝宝出去玩虽然身心俱疲,但是长久有利于亲子关系有利于宝宝接触到有趣的外界事物进行思维启蒙,也属于长半衰期的事情,所以定期亲子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短半衰期高收益值比如“逛吃”可以偶尔为之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那么短半衰期低收益值的事则应该避免不去做这类事情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通过以上四步法(12字口诀):列事件、画坐标、填区间、锁定长(半衰期),就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众多要做的事情,辨清哪些事更值得我们去做、多做,哪些事则应该尽量避免。

可能有些人就会问,那我如何判断一件事的半衰期长短呢,首先明确一点,正如药效对个体的差异一样,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半衰期也是有差异的。同样刷剧,有些人就真的是刷剧,刷完了也没留下什么?但有些人就能写出精彩的剧评影评甚至投稿到自媒体平台拿到稿费。那么刷剧这件事对于前者来说半衰期就很短,对于后者来说半衰期就比较长了。另外,有些事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特点,比如培养技能、阅读经典书籍等。

可能还有些人讲,我也知道要做长半衰期的事,比如看书学习和健身,但我就是想不动脑子做些开心享乐的事,比如刷剧淘宝和当吃货,这个也没问题,生活压力这么大,我们也需要及时享受生活。通过这种收益值和半衰期,尤其是半衰期的维度,来帮助我们设立一个底线,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沉溺于无价值的欲望和琐事当中。


我们知道了如何辨别哪些事值得做,即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那么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法有大段的时间集中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段时间内有多件事情要处理,如何在时间不够或者多任务情况下,高效完成任务呢,那么接下来就介绍一个基于“三明治模型”的任务分层处理法。

 

片段二:《精进》采铜

虽然不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种需要任务切换的“多线程”的感觉很糟,效率很低,但我们往往没有选择:一个任务做到一半被打断,然后去做另一个任务,然后又被打断,又去做另一个……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篇文档这种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你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这个技巧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地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施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为此我提出了一般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精进》▏高效完成那些更值得做的事_第3张图片

想象它是一个金枪鱼三明治,它的中间部分是金枪鱼肉泥,吃下这个部分的努力我称为“核心思考区间”。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


 相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正在思考一项工作如何推进,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这时候突然手机响了我们皱了皱眉不情愿地拿起电话;或者我们正在洋洋洒洒写拆书稿,写到兴致正浓,啪,领导扔过来一摞文件让你赶紧复印一份给他……等和客户的电话打完了放下手机,文件复印完了递给领导,我们是不是要首先平复心情然后理清之前的思路重新接上,花好一些时间才能再重新回到之前的工作状态?是的,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很抓狂!

那如果我们只是在整理文件,或者给文档调整格式,在网上搜集图片等等,这个时候如果被打断了,对我们的工作影响大不大?是的,没有上面那个思考工作进度和写拆书稿的场景影响大!

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下面这张手绘图,


《精进》▏高效完成那些更值得做的事_第4张图片

一件事情可以拆分为三层,从内至外,首先位于最中间核心部位的是核心思考区,这个部分认知复杂度最高,是任务中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部分,因此需要集中精力,属于复杂部分。刚刚例子中我们在思考工作进度,写拆书稿就属于这个部分。我们把它想象成三明治里面的火腿、鸡蛋等最美味的部分。

中间的部分是支持性思考区,它的认知复杂度较高,是这个事情中支持性的、补充性的、难度不高的事务,属于简单部分。比如我们拆书稿的整体框架已经写完了,我们要进行内容的填充或者是补充案例,这个阶段的内容相比核心区简单一些。我们把它想象成三明治里夹在吐司和鸡蛋之间的蔬菜,清新爽口。

最外面一层是操作性动作区,认知复杂度最低,体力活或者机械重复的动作,也属于简单部分。比如拆书稿写到最后,我们调整格式,检查是否有错别字等。我们把它想象成三明治里上下两层的吐司。

以上这三个区间,我们把它简化为复杂区和简单区两个部分。

通过三明治模型,我们就能够明白开头我举得那个例子,我们在思考工作进度、写拆书稿的过程,实际是进入了复杂区,这个时候被打断损失就会比较大;而调整文档格式、整理资料是简单区的事务,被打断影响就没有那么大。

 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做一项领导交办的任务,或者推进一项棘手的项目时,一般会怎么做呢?

一种是保守派,按照时间顺序,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开始做起,还有一种是大多数人的做法,那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部分最简单的地方做起。

 保守派的做法违背了“要事优先”的原则,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核心的关键节点可能决定了这件事的整体走向,比如写文案,一篇文案的主题和切入点才是最核心最应该放在开始确定下来。如果拿起一篇文案从头就开始写,写到最后偏题了,立意和观点都没有出来,那么这篇文章也算失败了。

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最大坏处就是我们习惯绕开这件事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真正进行到最核心部分的时候,我们就拖延症上身了,拖到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拿我自己举例子吧,记得刚毕业开始工作的一两年,有一次领导让我做一份工作计划的PPT给她。我一拿到任务就开始搜索漂亮的主题模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PPT的网站,哇,里面好多精美的模板,下载这个不错,下载那个也好看,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敲定了一个模板,我就从第一页开始设计封面,各种调格式纠结细节,一天过去了,下班的时候领导过来问我宣传计划大概有几个部分,有没有包括培训环节。我一下就语塞了根本答不上来,最后领导还说一句,对了,那个PPT就用公司品牌部统一的那个模板……当时整个人是崩溃的。

现在我们看到原文片段提供的“三明治模型”,以此为基础,我加工细化出“任务分层处理”的三个具体步骤:

1、拆解任务

拿到一件任务或者着手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我们首先脑中浮现这个三明治的模型,最棘手最难你最想逃避的事项、环节就属于复杂区,而做起来得心应手不会很费劲的就属于简单区。

比如在开始做PPT,你就要弄清楚,这件事分三个层次,首先确定PPT的框架结构是核心思考区,内容素材案例的填充是支持思考区,那么选择模板配图以及细节格式调整就是操作动作区了。

2、选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集中攻克复杂区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首先把这件事情当中最复杂最棘手最难啃的骨头拿下,二是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比如清晨早起一个小时,又或者有些人选择晚上家里人都休息了。用这段不被打扰的时间专注去完成,并且一个时间段只做一项核心的事。

还是做PPT的例子,弄清楚三个层次后,首先就要把PPT的主题框架确定下来,这是一件最核心的工作,包括我们这份PPT的受众是谁,了解他们的基本属性,包括知识水平、兴趣关注点等等;我们要通过这个PPT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围绕这个目的我们如何设置我们的重点内容。

3、同时处理多项简单区

对于辅助性工作、简单区的内容我们可以一次性处理多项同类性质的事情,而且即使被频繁打扰影响也不会太大。

只要把框架思路确定下来,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围绕主观点丰富内容及搜集案例素材,再利用一些边角料的时间比如办公室里比较吵无法静心工作,我们就可以进行排版美化等辅助操作动作。同时如果此时还有一份文案没写完,可以找找配图调整一下文案的格式等等。

我们再来复习总结一下:

首先拿到一项工作时,先来拆解分层,每件事情都有最核心最重要的复杂区和相对容易的简单区;之后对于复杂区的事项我们要找到可以专注的整段时间,首先击破;最后对于简单区的事项可以多项同类性质的事情同时进行。



通过今天的拆解,我们更加了解到时间非常宝贵,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你想紧紧的抓住它,却总在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漏掉,当我们知道哪些事情值得我们做而且长期做,那些长半衰期事情的影响就能持续累积,聚沙成塔;当我们着手一件事情之前,能把它拆解得像三明治一样层层分明,并找到事情20%的核心区,就能找到撬动事情的关键节点,达到效率倍增的效果。

最后期待大家都能把这两个思维和方法运用在实际工作生活当中,而不断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高效完成那些更值得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