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1张图片

克莱·舍基 (Clay Shirky)(1964年-) 是一个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顾问和老师。 舍基在

纽约大学

的(NYU) 毕业互动电信项目 (ITP)担任客座讲师讲授新媒体。此外,舍基的课程报告还包括社会性网络和技术网络的拓扑结构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反之亦然。



《认知盈余》是“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2张图片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Ps: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倾情推荐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3张图片


好吧!

让我们跟着一起来看看

《认知盈余》

里面究竟写了什么?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4张图片

1、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一种全新的资源

开篇中克莱舍基就提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概念:

全球受教育人口累积起来的每年超过一万亿小时的自由时间。

克莱舍基另辟蹊径的站在人类的高度,把它当做是一种可共享的全球性资源,探讨了它在公共媒介的发明和扩散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消费它,也可以通过积累变得更优秀;真正的鸿沟在于我们什么都不做和做些什么?


2、工具赋予的可能性

——工具,赋予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互联网时代大多数形式的交流,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以某种形式可以为任何人所有。

这里的形式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参与娱乐文化、互动交流中依托新生事物(诸如电视、手机,电脑)或者社会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社会趋势。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并不是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新的可能性。


3、无酬的动机

——内在动机相对私密,兴趣比报酬更能激发参与感

数字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了潜在的参与者;

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

人们喜欢消费,但他们也喜欢创造和分享,他们都怀有内在动机,希望能有所作为,因为做事情既有收获又有乐趣。

内在动机不仅会使人们因为兴趣爱好而产生行为,还会把人群集中成为业余组织产生有组织性、规模化的公共行为。


4、“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

——新的工具赋予我们新的能力,继而又为彼此创造新机会

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深切考虑到并支持他人的追求,这种功能能力是人类生活的根本。

20亿人通过互联网连接,自由时间总计高达数万亿小时。

认知盈余并不等同于将这些散落在全世界的自由时间简单相加;相反它是所有人共有的。

将我们的自由时间和特殊才能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做有益之事,构成了这个时代巨大的新机遇之一。


5、这是一个创造慷慨文化的时代

——参与、归属是时代大背景下人们找寻存在感的基本方式

文化是一种协调工具,而共享给人带了参与感;把同病相怜的人们聚集让他们产生归属,就有可能激发社会协作的螺旋。

有些价值是市场创造不出来的,这些价值的生产只能靠文化。

一个实践社区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将社区团结在一起的文化。

当更多人开始期待也与参与能成为一种开放的选择时,期待就会改变文化。


6、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创建无形学院独立协同工作,以便创造出全球规模的分享机会

人类无可救药的既想满足个人需求,又想实现集体的效率。

我们在社会尺度方面想做的越多,我们越要紧密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一个追求共同目标的群体必须保证自己的高效率,同时还要保证成员的满足感。

因此为了成功的创造和维持公共利益,一个群体必须同时抵御来自外界和内在的威胁。


7、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寻找鼠标,从现在开始

我们需要需找未来的“鼠标”。

方式、动机和机会三者的融合,从积累的自由时间这个原材料中,生产出了认知盈余。

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

最后,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试错。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5张图片


其实,说白了克莱舍基敏感的洞察到了“认知盈余”这个切入点;然后通过方式、动机(第3章节)和机会三个操作基点,高屋建瓴给我们构建了一座全新的“互联网科普通识”金字塔。


其我们不妨看看来自知乎和豆瓣大神们的评价: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6张图片





总体上,《认知盈余》(豆瓣7.3)的评价之不如《未来是湿的》(豆瓣7.6).

而性质上《认知盈余》也可以算是《未来是湿的》的补丁,克莱舍基前瞻性的提出了“无组织力量”,确实是一次革命性的思考;但是《认知盈余》只是作为无组织力量下的一个分支,它的客观性和价值却是不足以媲美牵者。


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_第7张图片

我大约明白了,马化腾是出于什么目的给它题序的:毕竟腾讯帝国的服务产品不管是社交还有游戏,或者是它的整个生态,都构建在“认知盈余”的体系之上:

一句话,我们都太“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磕|《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