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现场”的感知能力

这几天北京的天好得出奇。虽然7月的大太阳没有了雾霾的遮挡晒的人发蔫,但总比呼吸PM200+心情要好一些。

下午的时候太阳照到阳台上,往远处看突然发现西北方向有大团的黑云。奇怪的是黑云下面有浅浅黑黑的线垂下来。这个比较少见。仔细观察一下认定是那里在下雨。慢慢地,这个黑云在向南方挪动,黑线垂在下面也跟着走。

这是一个蛮少见的场景。经历雨的时候,往往是在街上被淋到,或者在屋子里面发现下雨赶快去关窗户。很少有机会在阳光下远远地观察一块雨云挪动。可以想象在下面的接头的人们突然被雨淋到的狼狈样子,也知道过一会这片云就会带着雨走开。

站在发生的事物之外,有一种超脱的感受,心里也清爽地知道有些事情必然发生必然结束。但是如果把我放到雨云下面的街头,一样会惊慌、躲避、纠结于雨造成的麻烦。

一个人难以同时处于两个现场,但如果能够在一个现场超脱出来,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心态和行动会有很大不同。如果在雨里面知道这片云的由来,以及什么时候会离开。那么就会不急不躁,沉稳应对。

做人、做企业都如此。遇事以“应激”的方法应对是最简单的,难的是有不同角度的观点,并生出更加明智的做法。

问题是如何能够做到具备这“第二现场”的思考和做事能力?

第一是读书。世界上没有新鲜事情,前人很多经历都记录在各种书籍当中。广读书,多思考,可以通过不同过来人的角度获得不同的信息,引发更多思考。曾经和一个同事聊天,他有一段时间同时在读三本书,是二战时期三个人(一个德国将领,一个苏联将领,一个德国士兵)就一个战役的不同表述。通过三本书会发现同一个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完全不同的经历和观点。这种训练能够帮助人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多一些思考,试图从不同角度理解事物。

第二是和各种特别的人交流。多跳出熟悉的人际圈子,和那些在你看来比较特别、奇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人打交道。和他们沟通多了,你会发现原来同一件事情可以这样思考、应对。和这些特别有趣的人打交道,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和行事模式。自己不一定这么去做,但是会多一些理解,行事多一些可能。

这种和他人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读书来进行。比如通过读前人的传记,与前人对话。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曾国藩“如何从‘中人’变‘超人’”》,其中提到了曾国藩的自我修养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和前人对话,受前人熏陶。

第三是多思考,遇事不急于下结论。前两点都是让人眼光和思路开阔。而遇到事情,最好不急于快速下结论和行动。首先要多一些倾听,多听听不同角度的声音。其次,如果看不清楚,可以让事情再发展一下。让自己置身于“其他现场”。切忌听到一些声音即下结论,特别是在当事人面前快速给出结论和承诺。结合前面两点所做的训练,试图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整个事情的来源和发展。在考虑行动的时候,思维开阔,多一些可能性。多想一想,“如果不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如果这样做又会怎样?”当获得认为明确的结论则快速决策,不要拖泥带水,有问题了再去调整。

通过第二现场能力,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式。做事更加游刃有余。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现场”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