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学研究报告
高旷
摘要:用最基础的物理、生理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探讨“世界”可知性与不可知性,亦即真实性与虚妄性,从而得出对一切都要谦虚敬畏的精神与态度。
关键词:感觉 感觉器官 信息 解读 哲学 意义
我的哲学探讨是从最基础的认识论着手的,我认为,如果不能深入探讨一下认识的最一般过程及其局限性而谈哲学,就像是不打基础而建高楼大厦。我发现,所有的上层建筑与理论(当然包括哲学理论)都是从最基础的感性认识开始的!
因为,感觉是人对外来环境刺激的最原始、最简单、最基础的应激反应,是生命认识世界的笫一步,是一切见、闻、觉、知、识的最原始资料来源。可以说,没有感觉则其它一切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便是阅读本文的当下,也离不开“眼见”的视觉作用。 用物理科学、生理科学、生活常识,对认识的一般性过程进行梳理之后,我有了新认识:第一,人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及其狭窄;第二,人对自然界中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第三,人对感性经验、抽象理论的获取,时时刻刻离不开感觉器官与感觉经验或明或暗的参与;第四,不同生命对外界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也是不同的,而是定向的;第五,任何生命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偏知与偏见,而不是正见与遍见。
视觉器官阈域: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
听觉器官阈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温度感受阈域: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时间一长就会受伤。
不仅如此,人类等生命的大脑(意识)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传递过来的信息!大脑(意识)所反映(认可)的信息并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失去本来面目的,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东西。譬如,人眼接受到的光波就是电磁波,反映到大脑里,却是各种颜色。且,绿色(光波)和红色(光波)的波长本来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反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彩。更为吊诡的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光波的解读也会不同,例如人类的色盲现象。
我们知道: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也就是说人类所获得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相对真实”的“错觉”。
看电影、电视、电脑的过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仅仅是屏幕反射或发射的光波,可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了某物质、某些人、某些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亲眼所见,尚属光影,何况影中之影。 没有光波,人什么也看不到!质言之,人类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质”与运动,而是各种有限信息在大脑的有机合成。
不仅如此,人的其它器官的感觉阀域也是如此狭隘。
感觉器官自身局限性与编程性决定了人对周围信息的获得都是残缺不全、挂一漏万的,因而是相对的、片面的,不是正见与遍见。
科学研究证实,其它生命的感觉阀域与人相比或广或狭;狗眼里的世界只呈现黄-蓝-灰三种颜色;牛、羊、马、猫等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基本颜色;鸟类可看到至少5种光谱带;鸽子能够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
生活百科常识告诉我们,粪便所散发的气味,人类感知为“臭”,而蝇类可能解读为“香”;100度以上的高温对人来说是绝对不可以承受的,但对于某些深海生物来说恰恰是适宜的;甚而,几千度以上的高温环境,照样也有生物生存。对于人来说有黑夜,但对于某些能接收红外线的生命来说,可能不存在黑夜;对于能接收紫外线的生命来说,一切可能都是透明的,没有阻隔…… 由此可以推论,不同的生命意识体对相同环境条件(世界)的感觉、体验、认知与解读是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客观世界”的体貌在不同生命中的感觉、认知与解读中是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结构获得的外在“实体”信息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生命反应、解读、认可不同的所谓“世界”!什么样的生命反映、解读、认可什么样的世界;怎样的生命有怎样的“世界观”。
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哲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感知与经验基础上的。如果感知与经验都是狭隘的,甚至一种偏见,那么,我们人类的理论还靠的住吗?对于这个问题,研究哲学的朋友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那么,科学的仪器、工具与理论到底能否帮助人们解决狭隘与偏见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这种借(假)物究物式的研究,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体验、感知框外信息的困局,譬如,无论科研仪器如何发达,人类还是不能看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也听不到超声波与超声波,也看不到如实的原子与分子,乃至更细微的微粒与各种场(电磁、光磁等),只能通过科技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对于观察者、实验者而言,只能是想象知、推理知、意识知、理论知。人类的有限感功决定了: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譬如,超皮肤承受力的高温(低温)与高压(低压),只可能是伤害,而不会是超越承受力的体验。超越感觉器官极限的外部刺激信息只能是伤害!
看电影、电视、电脑,虽然如同身临其境,但毕竟不是身临其境,这只不过是基于光线、音声等等相似条件下的生理条件反射而已;读书、阅报、赏画、看地图、听说书也是如此,都是长期积累的生理、心理经验,与文字、音声、光线、习气等发生的条件反射而已!并且这种条件反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固化,乃至于说僵化,直至深受其害而不觉。
如果说上面的探讨是科学,那么,如果对上面的问题进一步引深,就是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生命到底能不能完整、全面的认知自身世界?
就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多年。科学、国学、宗教都有所涉猎,最终,我从佛教中寻求到了答案:第一,任何生命都活在自身的感性世界里,感性世界相对他们(我们)就是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天(自然)人(生命)合一;第二,理性真实就是实相无相,有相皆虚妄《金刚经》(是见尽非真《六组坛经》);只可意会,不可言表。
也就是说,角度、立场、坐标系、参照系、生理心理结构是决定物、事、理真假、虚实、对错、好坏的标尺!江西社科院研究员陈建国老师也认为:(认知)条件决定(认知)规律。
由此,在感悟佛教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哲学命题:一处不立 处处能立。亦即任何角度与立场都不立,任何角度与立场都能立;这既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另一种极致表达,这更是佛教智慧在语言文字上的哲学表述。
《佛藏经》云: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即是非住;香严禅师悟道时说:“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但凡有所立,即是有所执;凡有所执,必有取舍;若有所取,则其它尽舍。如同无垠的大海,不论取一勺、一碗、一盆、一缸、一池塘,不论取得有多大,但有所取,即便放弃了整个大海。
哲学理论也仅仅是理论、概念、语言文字,而宇宙万有不是以语言文字的存在而存在的,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互通信息的工具之一,是人类现象的衍生物。
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不是道,只是方便、工具;弄清语言文字与其所指代的事实真相具有相异性,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观察世界,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对待世界,更不是用理论教条来审查世界。正所谓:以指指月,指终不是月!
语言文字符号是有用性与无用性的统一;有益性与有害性的统一。
我认为,研究学习哲学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明白: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佛教也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因为,你毕竟仅仅是极其狭隘的观察“世界”的一个点、角度与立场,而“世界”的确是立体的、动态的、圆融的、无不联系的,除非你如如实实、真真切切证悟到这些!
参考书目:高等医学教材
国学经典
佛教典籍
高旷 15953486771 微信gk7777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