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佛经结集和上座部的名称由来

 

第一次佛经结集和上座部的名称由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谈一谈经典的结集。结集,巴利叫做Sangiti,或者叫做Sangayana,意思是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背诵经典,称为结集。

  首先我们讲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时间是在佛陀入般涅槃之后的三个月时间。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说法,佛陀入灭那一年是在公元前544年。现在所用的佛历,即是从佛陀入灭那一年开始推算的。今年是2009年,佛历是多少?现在还是2552年。如果到了新年之后,当然是印度历的新年之后,开始就是2553年,现在还是2552年。在泰国依照周年算法,现在还是2551年,但在缅甸跟斯里兰卡是2552年。 

根据上座部的说法,佛陀入灭那一天是在阳历5月的月圆日,约相当于农历四月十五那一天,也就是现在的韦萨节(Vesakha Day)。佛陀入灭两个月之后,即到了7月月圆日的第二天,僧团开始进入雨安居。在雨安居的第一个月,僧团对房子、住所和举行结集的石窟——七叶窟进行了修理,准备结集的工作。从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在马嘎塔国(Magadha,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里举行了第一次圣典结集。

    当时,举行圣典结集的主持人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也就是摩诃迦叶尊者,一共有五百位大阿拉汉参加,这些参加者都已经是断尽烦恼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所有这五百位长老都亲自听闻过佛陀的教导,都具足了四无碍解智,也就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跟辩无碍解。也就是说他们通达了佛陀的教法,具有很高深的智慧,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字、从词、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而且这五百位大阿拉汉都是通过精选的,并不是说只要是出家人就欢迎你来参加。那个时候并不缺人,如果我们看过圣典就知道,当时精挑细选的,一定要能够背诵三藏,而且一定要在证量方面达到很高,同时还要具足神通。但具足神通也有很多,一定要具足四无碍解。在结集的时候,就先由伍巴离(Upali)尊者,就是优婆离尊者诵出了《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了《经藏》。

  为什么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先诵出《律藏》呢?因为在佛陀入灭的时候,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在场,他正赶往古西那喇城(Kusinara)想去见佛陀,结果在半途当中就听到了佛陀入灭、入般涅槃的消息。那些还没有离欲的比库们感到很伤心。其中有一个年老的出家人叫做苏跋达,他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之后感到很高兴,他说:“贤友们啊,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现在已经摆脱了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你们这样’,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就决定在非法、非律还没有达到强大之前,举行法、律的结集。   

到了结集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他说:“贤友们,我们现在应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当时参加会议的大长老们都说:“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唯有律住世时,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因此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先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    不过,在第一次结集要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阿难尊者当时说:“尊者们,世尊在临般涅槃前曾经对我说:‘阿难,假如僧团愿意的话,在我去世之后,可以舍去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也就是说“小小戒可以舍”。于是那些长老们就问阿难尊者说:“贤友,当时你有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阿难尊者回答说:“尊者,我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 

于是,与会者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长老说:“除了四种波罗夷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一些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跟十三桑喀地谢沙(sanghadisesa,僧始终)之外,其他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的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十三种僧残跟二不定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还有些人说包括了舍心堕,有些人说包括了波逸提.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当中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戒律)跟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苟答马(乔达摩)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象烟一样(很快就消亡了),当他们导师在世的时候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团当中做甘马(kamma,羯磨)强调说:“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    这是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教法的基本原则。    其实,这三项基本原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反复强调的,如果我们看巴利的《经藏》跟《律藏》,就会发现佛陀其实也曾经强调过。例如在《长部》第16经 Mahaparinibbana经里,佛陀强调了如果想要让僧团兴旺而不会衰败,其中的第三条就是:没有制定的不要再制,已经制定的不要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来受持遵行,这样的话,僧团将有希望兴旺而不会衰败。


在《增支部》第七集里,佛陀也同样的强调;同时在《律藏》里面,佛陀也曾经强调。所以现在有些学者跟有些佛学者认为这个是迦叶尊者的意见。其实不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只是把佛陀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来而已。当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来的时候,得到了与会的所有大长老、阿拉汉们的一致通过。因为所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这些比库们都是大长老、上座,所以他们的这一项决定就称为Theravada。thera的意思是上座、长老;vada是观点、思想、学说、主张,Theravada就是上座们的观点,上座们的主张,所以简称“上座部”。    我们也可以说,上座部的长老们坚持这三项原则: 

  1、佛陀还没有制定的戒律,还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该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地篡改和删改。   

3、只应当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导的法遵行。 

  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还有大悲智。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和大悲智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戒律。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能够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只有遵循的份。也正是因为这样,凡是坚持这三项原则的就称为“上座部”

摘抄自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座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次佛经结集和上座部的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