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十本书后,我学会怎么读书了吗?

在这半年时间内,我大概就认真读了十本书,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所读的书籍种类大概分为提自我提升类、文学类以及心理学类,除了从中获得不少的感悟以及实际应用知识以外,我对该如何有效地阅读,又增加了一些理解。

也许你会认为,读书不就是一字一句地读吗?看完一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知识点或经典名句,自然会印象深刻,而记不住的,说明对自己效用不大。可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你兴致勃勃地看了十本小说,除了记住人物关系复杂,剧情紧凑,其间爱恨情仇深刻隽永,但你了解作者设计小说人物的用意吗?除了感动,你还获得了什么呢?

也许你野心勃勃地拜读了十本各大名家写的励志自传、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做一个自律的人,怎样做一个高情商的人。然而看完以后,你真的做到了吗?哪怕改变了自己一丁一点的人生轨迹?干了这杯心灵鸡汤以后,你是光吸收了脂肪,还是汲取了其中的营养?

如果没有,也许你还不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日本的跨界脑科医生桦泽紫苑在他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里面提到:“不能使自我成长的读书没有任何意义”。随便地读完十本书,还不如尽力榨取一本书的精华来的有用。

读完《过目不忘的读书法》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不得不说,我还是获得了许多关于阅读的新体会,再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总结,我便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第一,速读,从目录中概括脉络

当你拿起一本全新的书籍准备阅读,你会先看那一页?是从序开始看起,还是书本的第一章第一节,或是先把目录过一遍?过去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我往往会随意翻开其中一页,去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若是书本足够吸引,便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看起。撇开自卖自夸的序章以及目录,享受未知世界带来的乐趣。

然而这样的阅读方法神秘感绰绰有余,却无法系统性地了解一本书。结果是酣畅淋漓地一整本书看完以后,除了空有满腔感慨,却无法实质性地写出总结,有如过眼云烟,转眼便消逝在神思的末端。

读《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作者桦泽紫苑提出,读书应该从目录读起。目录概括书本的脉络,甚至故事走向,从目录就可以清晰了解全书的定调。

一本好书的目录应该是清晰的,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使人一眼清晰书本的内容层次。一些优质的小说标题,更是引人入胜,好比看了一篇精简的小说介绍。

这里不得不说到中国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章回标题,每一章标题十六字不多不少,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每章的梗概大意,透露了人物信息之余,又不失情节的神秘感。仅从章回标题就能看住作者的文字功底深不见底。

如今同类型书籍类目繁多,有的书名仅相差一个字,内容却是谬之千里。而在这茫茫书海中,好书总是能够在目录上体现一二。如果在网络上选书,无法打开书本通读一遍,那么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仔细认真地阅读目录,也不妨是一个选书的好方法。

速读目录之后,再从目录标题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加以标识,便可以第一时间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挑出来先读。

在《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中提到,应对工作的先后顺序应该先从简单的入手,再逐步加大难度;先从感兴趣的开始,再到不感兴趣的类目。读书也该如此,先选择自己的偏好,再循序渐进。

第二,通读,了解书本大意

在看完书本目录,了解书本大意后,请集中精神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一本书。以番茄工作法的二十五分钟为阅读单位,在这二十五分钟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阅读,时间一到,就放下书本稍作休息。

人可以在15分钟内维持较高的精神注意力。维持普通精神注意力的时间界限是45分钟。如果在45分钟之间稍加休息,精神注意力可以延长到90分钟。人类的身体有一个超日节律,就是每隔90分钟就会有一个睡眠和觉醒状态的交替。

也许你会认为,快速浏览文字,只看清楚了字,也许连段落大意都没有读懂,既损失了阅读的乐趣,也浪费了时间。但是,其实我们的大脑非常好使,在高度集中精神之时,我们对阅读理解的能力会提升了一个层次,帮助你在紧迫的时间里迅速地理解书本。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Roab)。

当然,这样一个通读的过程,并不是用眼睛看完就算了,同时还需要运用到你手上的笔还和便利贴。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知识的“输入”,那么在书上做笔记便是对阅读的反馈和“输出”。在当看到经典好句或实用知识点时,请毫不吝啬地使用你的笔,用笔在书本上做上适当的记号,并用同一个颜色的便利贴贴在值得反复斟酌学习的页面,以作书签之用。如此一来,在完成整本书的通读后,你就可以通过书本上的小标签,轻易地找到想要的句子或知识点,想要找到喜欢的不用再逐页翻查。

你甚至可以在标签纸上做上简单的记号,比如★是代表着知识点,♥代表好句,▲代表例子等。这样在翻查时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用笔画线”和“做笔记”这两项事情,调动了大脑好几块分区,使大脑更加灵活,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日本东北大学的川岛隆太教授在大脑训练方面非常有名,他认为朗读对活化大脑非常有效,可以起到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人的大脑掌握着“读”、“思”、“写”和“说”等各种功能,但起主导作用的部位是完全不同的。人类读书、思考,并对此发表意见,虽然上述事情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却是大脑各个部分相互协作的结果并且,随着这一协作越来越多,大脑也会变得越来越灵活。

第三,精读,字里行间寻找精髓

在完成对整本书的通读以后,我们大概可以对书本内容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知道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用,哪些内容自己不感兴趣,甚至废话太多太累赘。在精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意地略过不感兴趣的部分,无需再浪费时间。

通读能够使我们对书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如同一个初相识的朋友,通过简单粗略的交谈后,了解彼此三观是否一致,需求是否吻合,从言谈中找出重点,并一一加以标记。假如这本书能够使自己成长,使眼界开阔,自然值得再次深读;假如这本书不符合自己的需求,那么用快速的时间通读一遍,了解个大概,便已是绰绰有余。

“所以说,读书也可以是一项“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的工序”。不仅能去掉多余的细枝末节,还可以自然地调动起抱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

接下来精读,需要读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已经标记的页面认真重读一遍,仔细回忆一下当时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一页,是因为读不懂,还是这样的知识点让自己开阔了眼界,或是这一段的文字写得太好,使自己印象深刻,在划线的部分附近写下自己的评论与感想,甚至把它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里,以作更好的记录和保存。

如果在精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书上标记的许多文字已经感受不深,或者已经得到了新的感受,我们可以换一个颜色的便利贴,重新粘贴在感受深刻的页面上,并在便利贴上简单地写上关键词,这样在日后想要从书中想要翻查出使自己感动的闪光点,也会更加轻松简单。

这些宝贵的内容,正式将来总有一天你能用到的知识储备。

第四,复读,从记忆中挖掘意义

当我们把书本深读一遍以后,合上书本,还能记得书本的脉络以及知识点吗?如果不能,如果合上书本以后,除了感动就一无所获,不要着急,你需要用记忆把书本“复读”一遍——用读书笔记,把书本的精华,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出来,把书中的精髓化成自己的思想。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过目不忘的读书法》里面,都着重提到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如果说阅读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那么读书笔记就是把知识有效地归纳整理,把自己感动的瞬间汇总成一篇笔记。以后要再提起这本书,我们就不必再翻开二三百页的一本书,只要打开读书笔记,一切感受便回到记忆中去。

通过不新的“输入”与“输出”的循环,还可以进一步使你的思维敏捷,达到快速的自我成长。想象力丰富、对事物有着迅速的判断能力,写文章的速度自然也就随之提高。效率提高之后,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4个小时能够完成别人8个小时的工作量。——《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所以说,读书也可以是一项“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的工序”。不仅能去掉多余的细枝末节,还可以自然地调动起抱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

我们可以仅仅对摘抄的句子写出自己的评价,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整本书的脉络进行归纳整理,对整本书写出自己的书评,甚至把书中的一个观点分裂成几种思考的模型,分别记录。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所以不管是多简陋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成语言,踏踏实实地落实到纸上。

这样看来,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半年前,我不曾想过要拿起书本学习。当拿起书本学习全新的知识点、接触全新的知识领域,甚至仅仅是学习他人的写作风格,对字句的锻造与提炼,无一不使我眼界大开。甚至是同一个主题,各个作者的不同观点,思想的碰撞,都使我获益良多。书是死的,文字是死的,但人的思想是活的,如同流水不断冲击的瀑布,瞬间就能激起灵感的浪花。

把这些灵感好好记录下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使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犹太人有这样一句话:“金钱可以被夺走,但是知识不会被夺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十本书后,我学会怎么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