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去留学

    徐小平曾经批判过一种“留学无意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大都怀有留学梦,是一代青年的奋斗主流和人生推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的核心追求。时代不同了,中国各行各业已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回中国”和“去中国”反而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然而,国内仍有一批有志青年处在根深蒂固的留学惯性思维上,蕴含着当代8青年许多人生的自觉和无意识。

   范海涛在写完《世界因你而不同•李开复自传》赢得事业的上升期时候突然决定放弃一切机会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本书中写了她留学前的艰苦备战,内心纠结,以及到纽约的生活和学业从陌生到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她给了自己和我们她的解答。在事业和梦想碰撞时,该留下还是离开?

  徐小平曾经说过,海涛可以把事业做大,甚至成为一个亿万富婆之后再留学,像王石刘强东等人这样的方式出去。

 但到底范海涛不是个商人,我抱着期待想知道她是怎么计算失去的机会成本和未来的回报成本。但发现,这得和失之间的权衡在她备考时候丝毫没有任何犹豫和纠结。她纠结的只是自己的大龄以及身体不好的母亲。

30岁后去留学_第1张图片
30岁后去留学


   然后海涛到了纽约,她像个孩子一样重新张开了认识这个世界的眼睛。她收获了一个城市,借由这个城市她重新认识了世界。她说“拥有了一颗饱满的灵魂”,“收获了无价的东西”

 徐小平和其他人担心的机会成本,海涛也有了回答,“留学者回归之后的职业发展机会多到眼花缭乱”。反而,她要面对的难题是怎么在纷繁复杂的选项里,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拥抱着她所热爱的事业。

 徐小平说海涛的人生是一个矛盾体。是啊,她的人生之路面临好几次选择,但她的选择与她的追求从来就没有矛盾过。

  我的感悟就是:一、年轻时候一定要去看世界,不要永远困在一元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中。二、在见了很多,拥有很多机会时候,还能够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拥抱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还有互相支持的爱人。

 纽约是块神奇的地方,无数的人歌颂过她,许多人在这里让梦想生根发芽。对她有很多的好奇,如果有机会,我想见见她。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岁后去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