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选手和掌控力
今年,四月的巴黎,吸引了各地数万名马拉松爱好者。
那天清晨,万人马拉松选手从凯旋门前的香榭丽舍大街出发,沿途经过和谐广场、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奥赛博物馆和埃菲尔铁塔等巴黎地标性建筑,最后跑回到凯旋门。
42.19公里,这个足够在巴黎这个精致的文化之都画上一个圆圈。
那天实际出发的人数,据官方发布的信息达43754人,最后仍有42500人完赛。
马拉松这样的尝试,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耐力的考验。四十二公里的距离,对很多经常长跑训练的人来说,四个小时内跑下来已经算是很理想的成绩,意味着平均每小时至少以10公里配速前进。
那天为一位参赛的朋友去打气,真正作为围观观众近距离感受了一次马拉松。一边跟着新闻,一边在不同距离的驻点等候、赶场,在最后十多公里的地方,我们沿着选手们的路线,在旁边跟跑了10公里。
融进这样一场赛事和这样的一群跑者里,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在不同的节点,你会感受到选手的变化:他们的眉头不时紧在一起的表情,身上贴着汗水浸透的运动服,还有他们有规律但明显放缓的步伐。
你会问自己,四十二公里的距离,正如他们有着不同的阶段和心境,生活的马拉松,是否也有相似之处?
大多选择出发的人,都曾有坚持下去的想法,但路太长、太远,有时候会力不从心,最终达到终点的可能只是一部分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懂得路上的艰辛,于是他们选择一开始就不去出发。而选择上路的勇者,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解读和情感支撑。
有时候会思考,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去跑马拉松?为什么有的人会去想到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意义何在?
生活的马拉松,掌控行跑的路线
后来自己亲试了下每天坚持跑步,还写了一篇那段时间挑战自己的总结:《村上春树、石黑一雄和我》 ,慢慢发现跑步的意义不单是对身体的改变,而是在过程中你结识了自己,还有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掌控。
在跑步中你停下来看自己的昨天,今天,也会思考明天的样子。跑步给你喘息的空隙,去和内心的自己对话。同时也学着总结自己的日子,一点点的触动或者遗憾的事儿,都会以意识流的样子闪现出来,这样也就对原先很多混乱无序的东西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当然,我们锻炼时候分泌的多巴胺也让我们有幸福的感觉。
坚持去身体力行,去做这件事儿,你发现每天固定的时间是留给自己的,你可以和自己有个独白的机会。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你最后发现,你对生活和自己有了掌控力。
“掌控力”这个词,好像有些生僻,我们生活中并不常用。其实也是因为我们大多时候疲于应付生活,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事实上,我们有权决定我们的活法和世界的样子:掌控我们的生活作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如何活成定义的自己和如何选择幸福。
有一位哲人,他叫爱比克泰德,他的墓志铭这样写道:
此处埋着爱比克泰德,一个奴隶,身体残疾,极端穷困,蒙受诸神的恩宠。
让我平静地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让我勇敢地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智慧,
让我识别哪些事情我可以改变,哪些事情我无法改变。
据说,他生在古罗马,出生时是奴隶身份,后来被驱逐,辗转来到希腊。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写作和讲学,后来他的学生阿利安的学生编纂了他的思想和语录。
他曾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主宰的人是没有自由可以享受的”。
他的思想打动人之处也可从这句体会到,自由和幸福与否,皆在个人,每人的习惯和对外在的解读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样子和方式。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掌控改造世界样貌的能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提到类似的观点: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虐待。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也这样认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90%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平静,也可以愤怒,可以积极看待,也可以消极解读……
掌控力,通过坚持一件事得到强化,就像肌肉只有通过锻炼才能生成。掌控后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接下来发生到我们身上的事情就会波澜不惊、顺风顺水。真正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消除我们的不安,恐惧和惊慌,也可以避免我们在怨恨和自怜中沉沦。
一位哲人说过,任何学习都没有独自面对困境学得迅速、深刻、持久……而掌控力便是自己行进中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