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资的黄金时代来了?也许未必

媒体融资的黄金时代来了?也许未必_第1张图片

文/Sarah Lacy 翻译/ONES Piece

译者按:Sarah Lacy是Pando的创始人及主编。她曾是TechCrunch资深撰稿人,在TechCrunch被AOL收购后离职创办Pando(当时叫PandoDaily),专注于报道创业公司与创业生态。

这个星期,BusinessInsider的“5亿美金左右变现”的消息(后来证实是德国出版商Axel Springer斥资3.43亿美金控股)传得到处都是,搞得媒体人心中为之一振。

这是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最大规模的博客网站变现。这看起来是如此诱人,以至于搞得许多正寻财路的年轻记者心思活络起来,想找个既是他们喜欢又能在卖掉前折腾一下的地方。

这周初,我曾被邀请在芝加哥做一个关于媒体公司健康运作的演讲。刚好BusinessInsider的变现新闻促使我就“投资人对内容媒体的看法转变”这个话题做一些深入挖掘。

媒体融资的黄金时代来了?也许未必_第2张图片
Pando Trees

伴随Pando走过的这三年半里,我亲眼目睹了转变的过程。Marc Andreessen(硅谷知名投资人)当初之所以能够以个人身份投资Pando,是因为在那时候他的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即a16z)章程还规定绝对不会投资内容媒体,所以不存在竞争矛盾。然而时间快进到今日,Andreessen Horowitz竟是Buzzfeed(新闻聚合网站,2006年由Jonah Peretti创建于美国纽约,致力于从数百个新闻博客那里获取订阅源)最大的投资方之一。

我曾经隐约感到事情已经发生转变——要知道Jonah Peretti(Buzzfeed和The Huffington Post的联合创始人)在三年多以前曾发过这样一条推特:

“科技公司们不会聘用记者为自己工作,大多数投资人也不会青睐雇了记者的公司。但是他们都表示,科技是新闻报道的救星。呵呵。”

但是从全局来看,流向内容媒体的资金量不大,又集中在少数几家前途光明的公司手里,而且退出变现的例子也不多。

以下是一些我想强调的点:

-根据CBInsights的数据,2014年内容媒体共融资8亿美金左右。开香槟吧,这比去年的3.31亿美金增长了145%!但仔细看去,这个数字被Vice的两轮共计5亿美金的融资抬高了。如果除掉这两笔,那今年的数据实际上比去年要低。

-最近几年,五家内容媒体公司搞到了共计10亿美金以上的融资:ViceMedia、ModeMedia、VoxMedia、Buzzfeed和BusinessInsider。在钱不当钱的时代里这里面也只有四家融到超过1亿美金的。这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极端例子。不过从行业整体来看,这些“朱门”的情况也不算什么。

-风投对无法快速变得流行的内容媒体缺乏耐心。还记得Circa么?几波正面的媒体宣传以后,它最终还是没能起来。而投资人也没给它什么很长的时间去尝试。Circa一共融资9轮才从45位投资人那里拿到了不到600万美金。貌似它的创始人一直在为融资疲于奔命,怪不得项目成不了。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估值倒是一直在涨。但现在行业里仅有三只独角兽:Buzzfeed、Vice和Vox,而且Buzzfeed和Vox才刚过了10亿美金估值的金线。当然我不是想给他们泼冷水。这两家都是非常优秀的媒体公司,而且在上一波内容媒体创业潮中除了他们没人做到了这样的估值。尤其是Buzzfeed——它最有希望能建立起一个做真正的调查报道的行业品牌。

但是,我们身处一个估值膨胀的时代。而且对于内容媒体公司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牛市了。尽管如此,140个独角兽公司里,只有3个是内容媒体。

-再下一层,看看1亿美金以上估值的内容媒体吧。你以为在这个内容媒体融资和估值的黄金时代,1亿美金以上估值的公司会很多?大错特错。根据CBInsights的数据,只有6家而已。上面说到的独角兽占了3家,剩下来就是Ozy Media、Refinery29,和Business Insider。

-让我们再看看实际上的退出套现情况。第一代网络博客中,1亿美金估值以上退出的只有3家:DailyCandy、The Huffington Post和BleacherReport。从退出套现的角度来说,第二代也没好到哪里去。我们目睹过GigaOm突然关闭时的惨状,也看过Re/Code仅仅独立运作18个月就令人吃惊地被卖给了VoxMedia。BusinessInsider估值4.42亿美金,但对于Vice、Vox或Buzzfeed来说,这个卖价哪怕翻一倍,都会被认为是失败。

其中部分原因,是媒体公司们加重了赌注,争取更大的融资,押宝他们能打破内容媒体退出套现的隐形上限——这周Medium和Thrillist都拿到了5千万美金的融资。虽然在“寒冬将至”的时候算是个聪明的举动,但也把“成功融资”的下限标准又降低了一点。

-所以,内容媒体界有谁以10亿美金的估值退出套现了呢?一个叫做SNL financial的公司。你八成没有听说过它。它在上世纪90年代创立,后来卖给了McGrawHill(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和一些你八成听说过的家伙们:《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经过互联网的“十年颠覆”,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老牌媒体依旧维持着品牌影响力和威信。

我的演讲结果变成了这个“媒体鸡血周”里的兜头冷水。话说回来,Vice、Vox和Buzzfeed都挺不错的,也都在互联网内容媒体领域里进行了各自的创新。但是几乎所有人,但凡只要好好分析一下这三家,都会发现他们是多么地稀有少见,无论是融资、估值还是规模。而且迄今为止,他们的成功并没有使得整个行业水涨船高。

我个人比较看好小一些的媒体公司,比如Refinery29和Bustle之类的,但他们必须小心地控制他们的日常开销。因为当市场急转直下(有不少风投甚至说他们希望这个时候快点来),比起其它行业,内容媒体受到的冲击会更狠也更快。

因为内容媒体开销大,规模效应起来跟其它行业不太一样,大多数投资人也不怎么懂这点。而且目前为止退出套现的机会也与风险不成正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指Pando)两年没有融资……可能我们会因此失败,但至少我们没有追求虚假的安全感。

CBInsights昨天以Caterina Fake最近一篇关于“蟑螂比独角兽牛X”的文章结束它的新闻邮件:

“谁将是幸存者呢?就像历史告诉我们的,总是那些不怎么光鲜亮丽,但是命非常硬的——小强们。行星撞地球,恐龙灭绝,而蟑螂活了下来。它们完全不挑食,而且不吃东西还能活6周。别的昆虫都需要糖分,但它们不用,啃点油脂、头发或者胶水就能存活。它们矬矬的丑丑的,不引人注意而且移动迅速,所以你一般看不到它们。”

比起其它人,内容媒体从业者更应该好好留心这些话。要是你深入探寻就会发现,其实现在这个貌似兴旺发达的市场,也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美。

本文原载于Pando,由ONES Piece编译。ONES Piece是一个由ONES Ventures发起的非营利翻译计划,聚焦科技、创投和商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媒体融资的黄金时代来了?也许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