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什么是瓮?”想到的

今天的灵感,缘起于灯笼上学路上听的音频:《凯叔讲三国》之“曹子孝请君入瓮”。

这段故事讲的大概内容是周瑜在曹子孝的叫阵激将之下,进了江陵城。江陵城很大,外城之内还有“瓮”城。

问题来了----

灯笼马上很大声地问我:“什么是瓮?”

故事还在继续,我就用很简短的语言把自己能想到的关于“瓮”的知识讲给他听:大水缸,一般都很厚,农村老家用来盛水用。

这时,音频里的凯叔也用语音做了注解:“请君入瓮”的“瓮”。

“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我记得应该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对付自己的老师周兴时所用的手段。

三国时期当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凯叔的讲解,是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孩子的认知,来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个场景。

就在我思考怎样把一些概念用现有的知识给他讲清楚时,凯叔讲到了周瑜入瓮城,中了曹子孝的计,弓箭手万箭齐发,一时之间,瓮城变成了一个修罗场。

“修罗场”??又是一个新概念。

就我本人来说,对“修罗”的认知就是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了。所以,我就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告诉灯笼:“修罗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非常凶恶好斗,所以‘修罗场’的意思就是遍地尸体吧……”

嗯,很艰难地讲这个概念,其实也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

本来觉得,作为成年人,且“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来说,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讲解常识,并没有什么压力;但是,真正到了实操阶段,才发现问题多多:一是概念模糊不清,也就是说,对于很多日常耳熟能详的概念,其实存在认识误区,并不是真正的如自己所想的那么了解;二是就算知道,也无法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不说精准了,就算是通顺也很难做到,我是学文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有“名词解释”的题型,读书时候总是不重视名词解释,现在想来,这才是描述一件事物的基本功;三是不会言简意赅,一不小心,就开始长句子、大圈套小圈,直到把听者绕进去。

昨天晚上下班路上听刘主编在糖豆学院的写作课第三节“写作思维”,刘主编特别强调,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就像老舍先生的小说,小学生都可以读懂,但是文字背后透射出的却是深刻的人文关怀;传说中白居易每次写好一首诗,都会在集市上找一位老太太来听,看老太太是否能听懂。

我不禁觉得非常汗颜。我个人写作有个特点,非常喜欢长句子、卖弄文笔,还有那么一丢丢地喜欢所谓的“学术范儿”,现在看来,正是刘主编指出的毛病。

昨天晚上睡觉前写了一个“讲故事学古诗”的任务稿,那么就利用这个机会,磨练自己的写作态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什么是瓮?”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