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子商务之路

(此文发表于2012年,重新整理-编者按)

去年淘宝扬言毕做的三件事里边,社交化是其中之一,搞得沸沸扬扬。然而一年多过去,却发现是雷声大雨点小,看不到太好的效果。

社交电商,字面的理解,即以社交引导电商。电商是最终目的,社交是手段。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电商都是耍流氓。以社交为手段,我们可以延续社交电商的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社交音乐(spotify),社交阅读,社交电影,社交媒体,社交游戏,社交xxx…好吧,社交似乎无所不能,就是一个万金油。

回归正题,怎样才能做到社交电商呢?既然是社交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体,那么就可以有几种方式进行:

从社交领域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就目前而言,典型的代表有腾讯微博的#微卖场#,新浪的企业微博(其实还算不上是社交电商)。

从电子商务领域进入社交领域。憧憬很美好,现实很惨淡。

延后再论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先来看看本文开头处提到的淘宝的社交电商之路。

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由僵硬的满是商品和订单的界面,转到满目都是熟悉的好友身影的界面呢?

如果直接生硬的一刀切,无异于硬着陆,必然会对原有的产品架构和用户带来极大的伤害。而且这个也不是说一刀切就能一刀切的,毕竟社会化推荐的基础——关系链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由后往前看,淘宝的社交电商最终的目的,需要在现有电商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化的推荐,而社会化推荐的基础,在于关系链的建成,关系链的建成,依赖于单个个体——“人”。窃以为,淘宝的电商之路,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引入“人”的要素;

建立关系;

实现社交化推荐;

第一步引入“人气”尤为关键。而且也不能生硬的让用户填写一堆个人资料来完成“人”的塑造,这毕竟不是用户上淘宝买东西的必备选项,在“钱”和“人”之间,还是需要细细掂量。

既然不能单刀直入,那么合适的选择是什么?同样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让“人”的概念悄无声息的融入到用户的意识里:

用户上淘宝的目的——买东西

“人”怎样可以和用户买东西关联起来?——推荐?导购?没错,导购!

线下的大卖场有“导购员”,引入到线上,相对于“达人”的概念,对某一领域熟悉的人。至此,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先通过“达人”的概念,引导用户关注“领域达人”,比如“数码达人”,“日用品达人”,“护肤品达人”…制造出满大街的达人。通过引导用户主动“关注”达人(比如根据用户订单或浏览的商品来精准推荐,当然涉及隐私),来获取达人推荐的信息。一举多得:

引入“人”的概念,虽然是由运营操纵的“达人”;

引导用户“关注”的意识,为后续关系链建立做准备;

让用户知道可以通过“关注”“人”获取商品资讯,达到最终社会化推荐的目的;

这一个阶段,可以理解为由“电商”向“社交电商”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个阶段后,后续的两个阶段,是否可以顺理成章了呢?不一定,最大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用户隐私”,这也是社交电商是否能实现的关键点,后续再讨论。


交流可加小浩 loft 微信:438427112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电子商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