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皆是学问!你想过吗?

问:防止水土流失最好种什么植物? A:树木;B:草;C:灌木

答:B

问:哪种树能有效减少噪声污染?

答:柏树

这是一个网页上的两个题目,今天从这两个简单的题目谈起。

1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多少人会选择答案A呢?反正,我选了树木!

我一直认为防止水土流失,那就种树呗。新闻媒体上不都是怎么宣传的嘛!没想到,草才是最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资料上说,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明显高于灌丛和林地,也就是我们的答案A和C的选项。

专业的角度解释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小小的草能成为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植物呢?它的根不深,单独的个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足够多呢?那就不一样了?

像筷子抱团吗?或者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或者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我想,应该还是个体和数量的优势相结合的结果。个体,体现在它的“个头儿”,也就是身高和体重不占优势的小草,对防止水土流失来说,正巧是优点呢。数量,就是我上面说的了,而再深入讲的话,数量能轻易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肯定与它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密不可分的。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儿歌中谦虚的小草,原来有这么大能量和力量。现在是春天了,小草要露出它嫩嫩的小身躯了,你应该多了一些兴趣去看看那些防止水土流失的“卫士”了吧?

2

第二个题目,也是一个选择题,我忘记了选择项。之所以能选对,完全是因为我在铁路两边看到过成排的柏树。

我想,铁路噪声这么大,种柏树,肯定是为了减少噪音了。果不其然,我的推断是对的。

本来就是一个题目而已,但是我想到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你应该多去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有些知识不仅仅在书本上,也在你走过的路上,哪怕就是一条普通的路,不坎坷不崎岖也没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如今这个年代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你只是读书,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刚愎自用的赵括,怕到真刀真枪的时候还是只会纸上谈兵。相反,如果你愿意在读书之余,多一些实践,并且总是能将书本上的东西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话,那么读书也好、实践也好,都会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互相促进,而且会让你觉得兴趣盎然。

3

之所以和植物杠上了,还因为我今天看了一段话:

我们习惯了看露出地表的树林,看到树木长了不同的样子。但是,只有回到细节,看到那些树在地底下的根系,才算真的了解,它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

从一株树、一颗草中,领悟到一些道理,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因为很形象、很具体,有时候也很有趣,所以每一次的领悟都是一份简单却很实在的快乐。

它,为什么会长成那个样子?也许,有时候问得多了,知道得多了,那个膨胀的已知领域愈大,对于知识无涯的未知领域的边界却是又增大了的。知识,之所以没有让我们变得沾沾自喜,可能就是因为它天然无穷无尽的属性。

保持一份谦逊的心,与通达和好奇之间始终有一种开放的态度,不断的学习、求索,因为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会不断的打破一些固有思维,在推翻和重建的过程中,我们的认知会得到不断的提升。这种提升,在短期内来看算不得什么,而一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话,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会出乎我们所料。

4

这也是一种心态,一种随时能够敞开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一草一木中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里的“情”,从更广的范围来说,也包括心智的自我成长。当我们逐渐脱离了学校学习的束缚、步入成人社会的时候,没有人再逼着我们去学习的时候,这种自我成长的督促和自觉性就尤为重要了。

要以一种开放心态去理解一件事,哪怕自己暂时还不喜欢。如果永远站在对立的情绪上,永远无法接受,只会让我们的未来变得越来越漫长,越来越漫无目的。——姚明

那些你暂时还不理解的、不能接受的,或者存在争议的、没有唯一答案的,一切都不是问题本身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求你随时有一种接纳的态度,用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姿态,慢慢发掘、寻找、重建、完善自己对于某件事物或某个疑问的重重谜团。

多元差异化的社会形态,最终的答案也会千差万别,“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何况,因为过程的丰富多彩和结果的琳琅满目,终将照亮生命的多姿多彩、绚烂闪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草一木皆是学问!你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