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李白学教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思考||和李白学教育_第1张图片
太白有教育遗产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已经深深地流淌在四海之内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他的诗歌甚至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他的诗作出现在千年以来的启蒙教材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白塑造了国人的情怀和品格,足以堪称伟大的教育家。但李白究竟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在下不才,就写三点抛砖引玉,希望诗歌界的朋友和教育行业的朋友多多补充。

第一,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李白和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就不重复了,而且可能只是传说。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坚韧精神确影响了好多代人。李白坚持不懈,我行我素,坚持做自己,不受羁绊。他没有去考功名。而且良田家产也是随意就放弃。这两点就秒杀无数人。随心随性的人才最可能在科技文化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做了功利化目的的教育奴隶的人往往是平庸的。而现实中芸芸众生为了五斗米和独木桥去说自己热爱教育,也是笑话。不寻找自己,不做自己,为了利益迷失,就是教育的现状。

第二,李白将进酒》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应当作为教育界的宝典。我认为这个认知领先于欧洲文艺复兴。这种豪迈,这种自信,做人的这种尊严,不是消除教育恐慌顽疾的良药吗?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不是资源不足,不是资金不足,而是大家都在恐慌性地盲从性的争抢。大家若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不会恐慌,就不会只挤只抢那品种单一的“学术“性教育资源。相信这点,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才会是激情和自信满满。

第三,李白对自己的子女爱的深切,但不溺爱,不过分帮助保护他们。这是高贵的品格,和西方人很像。李白在江南漫游时,非常想念寄居在东鲁的孩子,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一诗:“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诗中写流露了他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肝肠欲裂,心痛不已。豪放豁达的李白对子女的思念之情竟是如此之深,是不寻常见的。

李白去世后,他的两个孙女流落民间嫁给了农民。有位官员范传正,因为李白的名声和他为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特意去寻找李白的孙女,想帮扶她们,觉得李白的两位孙女都嫁给了农夫,未免辱没了李白的身份,于是劝她们改嫁士族。但她们回答说:“夫妻之道,是命!也是缘分。虽然他们贫穷,但既然已经嫁给了他们,仗着他们的力量生活了很多年,如果现在为了摆脱贫穷而改嫁侍奉别的男人,我们死后又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祖父呢?我们不能败坏祖父的好名声。请您不要再说了。”范传正听了,觉得虽然李白的这两位孙女生活困苦,但李白精神却是继承下来了的,心中才感到一阵安慰。这种传承,这种自信,我认为就是最好的教育。

因材施教,安然接受结果,不急不躁, 所谓 Differentiated (区别)教育就是长这个样子的。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和李白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