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天种下自己

我在春天种下自己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春季学期开始到现在,公众号在二月底更新过一次文后,便处于近乎荒废的状态。近期是这样的状态:除去睡觉和吃饭的时间,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不是在写笔记,就是在捧书本;不是翻看画像总录,就是阅读竖排繁体古书注本。“正餐”怎么都离不了“看书”二字,外加与BOSS一周三次的上课碰面为“甜点下午茶”,再有不规律的BOSS约谈为“大补汤”,我总是提心吊胆心有惊悸。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入睡,挂着越发严重的黑眼圈醒来,披头散发,恶吃狂喝。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我在看到靓女靓仔的春游美照后,深深鄙视了下自己。回宿舍后不想开电脑,总是对朋友圈里的事情后知后觉,反射弧加倍变长,对吃饭和睡觉抱有十二分的投入和满足感,总是不方便接听某某人的殷勤来电,习惯性忘事情。我更像是一个还在冬眠、未醒来的蜗居动物,覆盖我的,是铺天盖地、密密麻麻、没有尽头的文字。

可能我还是没有进入状态。以一种欢喜于内心的快乐,基于对确凿材料的分析,去探知和寻疑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以生活化的语言去随意描述、想象、天马行空和迷茫着哀伤。个人情感在洪流奔驷的大环境下像是处于细枝末流,文学在历史的宏章巨制下更无坚实根基。

但我对历史性的演绎和生活化的表达都怀有成见,前者太形而上,后者难免形而下。理想的是,以理性组织生活化的冗长、繁缛和枝蔓,并不高屋建瓴,但有水准。这样的喜好当是李欣老师“诗意表达”的启蒙,所言简短精炼,切中要点,唯美可读。

在我自己的微信订阅号中,可以分成四大部分,第一种是诸如“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考古汇”、“文博在线”、“中国艺术史与考古”等专业领域的官方公众号,第二种是“应届生求职网”、“就业指导中心”的求职招聘类;第三种是“读者”、“意林”、“中国青年报”、“作家网”、“青年文摘”的文艺报刊类;第四种则是祝小兔“好好虚度时光”、杨小米“遇见小mi”、入江之鲸、懂懂等个人公众号。

关注的公众号是不少的,而阅读和点击的频率排序则固定常是4≥3>2>1。阅读习惯无疑暴露了我的兴趣取向。我还是倾向于熏陶过自己四年的文学不是吗?在时间紧凑的时候刷微信,必会将时间用在不艰深不晦涩的优美短文里。然而,现实的要求则是,即便不是你的喜好,你选择什么,就要接受什么,在我们还很一穷二白的时候。

选择异地恋,就要接受几个月不能相见的事实;选择相亲,就要接受婚姻里某些直白的现实因素;选择出外打拼,就要接受一个人奋斗的孤独和辛酸;选择国企,就要接受一劳永逸的工作和稳定的薪水;选择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好与不好。存在的自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自我们选择之后,它们便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要尽心全力,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对别人的事情比对自己的事情更加上心。阳光只会在天朗气清的时候才会温暖,雨露只有在阴云密布的时候才会滂沱,下雨时撑挡在别人的伞下,总会经常淋湿肩膀。别人的善意,不是长期饭票,也不是免费服务,而只是需要挂齿的举手之劳。

Boss的举手之劳,于我而言,起了作用。我辗转在没有空座、熙熙攘攘的图书馆和可以放松休憩的一个人的自习教室之间,疲倦放松疲倦放松;在读多了会腻的古文、看多了会烦躁的厚画册以及暖心文字、数学运算之间切换思维更改频道,为自己的每一次发问表示赞赏,褪掉携裹的盔甲,并没有落荒而逃。原来,不需要舍弃心之所向,也可以和现实握手言和。

真正的成长在于自己。我在春天的时候,把自己种在土壤里,经过一夏的光阴,等待秋天,收获另一个沉甸甸的自己。

作者简介:心姻,90后,一枚小硕。生性讷言,深沉自省,不愿在世故中浮沉,惟愿执笔写心声。个人微信公众号“心姻”(xinyinsmile)。

(文章系原创,如需转载分享,请注明来源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春天种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