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
近日,《自然》杂志专访了四位曾在2015年被该刊报道的科学家,请他们谈了谈各自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期待与建议。
撰文 |Kendall Powell
编译 | 钱心怡
1.金镇洙(Jin-Soo Kim)
2015年7月初,首尔大学生化学家金镇洙(Jin-Soo Kim)宣布:中韩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了浑身肌肉的“超级猪”。通过去除猪体细胞中的肌肉生长遏制基因(MSTN)并将其移植至卵细胞,研究人员得到了比一般猪体格更大、肉质更佳的猪幼崽。
- 呼吁同行评议的完善 -
目前,大多数期刊采用的同行评议形式是“单盲评审”——审稿人知晓论文作者的身份,而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匿名评审有助于审稿人发表独立自由的评论,不必担心作者反馈。但在一些情况下“单盲评审”或许有失公正。
例如,审稿人与作者之间可能存有竞争关系。为了延迟或阻止竞争对手发表研究成果,审稿人也许会故意要求更多的实验和额外的数据。裁定评审是否客观的重任落到了编辑身上,但编辑往往很难做出百分之百正确的判断。一篇精彩的论文就很可能因此被延迟发表,甚至可能被退稿。
如果审稿人必须在稿件发表后公开自己的姓名的话,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将会有所提高。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在稿件发表时附上审稿人意见的做法已经十分普遍。这既有利于作者汲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同时也给予了审稿人的有效评论一个肯定。
2.让·巴蒂斯特·穆雷(Jean-Baptiste Mouret)
让·巴蒂斯特·穆雷(Jean-Baptiste Mouret)与其来自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智能试错算法,使一只六腿机器人能在遭受腿部损伤等常规伤害后,利用“直觉”尝试不同的恢复途径,从而实现自我修复。这项研发成果于2015年5月底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如今,穆雷就职于南希城附近的法国国立计算机与自动化研究所。
- 软件开源,让代码触手可及 -
我期待看到类似于arXiv的集中式资源库,人们可以在上面免费获取已有代码,快捷地继续别人的研究。
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软件,物理、生物、机器人等领域都是如此。可目前只有当我们足够幸运时,才可能在一篇论文中看到相关软件的网页链接。绝大多时候,论文中提及的软件代码都无处可寻。
作者常常会在论文里描述某个软件,但都只是概述软件的核心思想,或者列出几个方程式。因此读者无法确切地了解他们到底是如何整合那些方程式,又是如何完善种种细节的。再者就是当编写软件的博士或博士后离开了原在的实验室,其他人就很难获取特定的软件版本。还有当服务器更新以后,许多本来能找得到的软件就难觅踪迹了。 也有时获取一套软件就需支付一万多欧元(约合人民币71,000元),高昂的价格令那些想再现别人工作的研究者望而却步。
如果代码开源能够覆盖所有的科研软件,以上的种种情形就会得到很大改善。我认为期刊或评审人应当要求作者提交源代码。也就是说,如果读者无法在论文或同页面上找到相关软件链接的话,这篇不完整的论文就不应被发表。
但仅有几串代码还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软件也有生命周期,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可以修复错误、优化程序、整合代码的中央平台。一些开源项目已经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例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我们拥有一批像GitHub这样的优秀平台,用户可以随时在上面发现已有代码并进行软件管理。相关的杂志机构应当与这些公司建立起合作。试想有一天所有的软件代码都能从网上快捷获取,重复或继续别人研究就变得事半功倍。
这也预示着软件将是未来公开的资源,也会成为今后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我坚信技术的发展能使科研软件变得触手可及。我们理应持有这样的信念。
3.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德桑蒂(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
2015年12月中旬,罗马天文物理研究所的行星学家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德桑蒂(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宣称:她带领的研究小组利用“黎明” 号(Dawn)上的光学及红外成像光谱仪,检测到了谷神星(Ceres)表面的化学构成。这是科学家首次如此近距离地探测这颗位于小行星带的原行星。
- 促进科技女性成长 -
我希望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机械制造方面——这些领域的女性从业者太为稀缺。
在意大利,一些老师和家长相信在就业方面男女有别。比如,意大利的中学就分为主修文史哲学的古典中学和主修科学、信息技术的实科中学。多数女生都就读于古典中学,多数男生则就读于实科中学。
我们应该鼓励女孩子去学习科学,并予以她们教育上的支持。这项工程从父母为孩子挑选玩具、书籍时就应开始——男孩女孩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同时,我们应该预留资金,去扶持那些事业刚刚起步的女性。但我不希望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各类项目——它们可能会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不过在一些特殊的领域,这类项目的确能提高女性从业者所占的比例。
由于女性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她们必须面对的家庭琐事。必要之时,我们应该给予她们充足的休假时间,让她们安心处理好私务后,再全心投入工作之中。
据我的观察,女性的雄心壮志往往不如男性那般强烈,她们也很少自己谋求晋升。这对行星学的发展倒是大有裨益——在此领域,全球数以万计的科学家都奔赴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无法以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身份开展研究。因此,如果高层的女性学者比例能有所增长,未来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定会更快更坚实。
4.丹妮尔·爱德华兹(Danielle Edwards)
2015年2月初,进化生物学家丹妮尔·爱德华兹(Danielle Edwards)因拒领祖国澳大利亚的早期职业研究者奖(DECRA)而被媒体报道。早期职业研究者奖由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颁发,奖金高达384,000澳元,在国际上享有颇高的声誉。但由于无法在澳大利亚取得终身职位的保障,专攻两栖爬行动物学的爱德华兹放弃领奖,转而选择在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得分校担任助理教授。
- 科学家亦是普通人 -
我希望我们能用“质化”而非“量化”的指标评定科学领域的成就。我认为科研体系首先应该保障研究人员作为普通人的基本需求。然而,我已因科研体系的种种不完善而受尽磨难。与此同时,我也目睹许多学者因此选择终结科研生涯。
起初,我们都夜以继日地工作,仿佛科研就是生活的所有要义。但一旦有了孩子,我们不得不掂量事业与家庭孰轻孰重。科研体系保障的缺失导致了从业者多样性的匮乏:女性难以在科学界长久立足,家庭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压力重重,来自不同背景的科研人才尤为稀缺。
我并不认为凭借废寝忘食就能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我认识许多高产的学者,他们每天朝八晚五,每周只休息两天,但依旧每年都在论文方面收获累累硕果。
是时候改变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了,是时候改变我们看待职位、晋升以及终身教职的态度了,是时候改变我们教导学生和博士后的方式了。我们应该意识到科学家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家庭、也希望拥有健康的体魄,而非不分昼夜地工作。
每当问起学生的作息情况时,我不希望听到他们又在实验室熬夜或度过周末的回答。我尽所能做出调整,只为他们最基本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一个健康快乐的工作者应能在每天下班前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类似于经济学上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过有多少人真能在工作中长久地斗志昂扬呢?
我的这些感慨来源于我的多重背景:我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我成长于澳大利亚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同时我还是一位同行科学家的妻子。科研事业刚刚起步时,我就知道身为女子,我必须比男性多付出一倍的努力。我身边的许多同事,不得不从事比配偶低一级的职业,不得不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这些人往往都是女性。由于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我曾一度无法很好地理解学术生活。不久之前,我也正因与家人住的太远而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地理距离对工作的影响,在那些有着极强家庭观念的学者身上更为显著。重视家庭的传统使他们很难背井离乡独自打拼。我们应该有所举措,让来自多元背景的学者们都能在工作中得到鼓舞与支持。
本文获授权编译,原题《Big ideas for better science》,载于《NATURE》第528期。
参考资料:
1. Cyranoski D. Super-muscly pigs created by small genetic tweak. Nature, 2015, 523: 13–14
2. Adami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s with instincts. Nature, 2015, 521: 426–427
3. M. C. De Sanctis, E. Ammannito, A. Raponi, et al. Ammoniated phyllosilicates with a likely outer Solar System origin on (1) Ceres. Nature 2015, 528: 241–244
4. Gewin V. Turning point: Danielle Edwards. Nature 520: 123
5. http://theconversation.com/why-i-turned-down-a-decra-to-work-in-the-united-states-37264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