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厚厚的三大本《南渡北归》摆在面前的时候,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很久没有读大部头的书了,历时一月,终于草草读了一遍,合上最后一本,一个个熟悉的、陌生的形象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他们带来的是一种时代的印记,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变迁,更是一种为了求知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奋斗历程。
此前,知道一些人物,像鲁迅、郭沫若、徐志摩、林徽因、胡适、沈从文、吴宓、吴晗,更多的人物是或听说过,或闻所未闻,通过一部书,可以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获得的知识容量可想而知。
一个时代的人物,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简练概括的语言勾勒出他们的一生及其成就,给后人留下的除了震撼,还有那孜孜以求的精神,那种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
当日寇来袭,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他们带着民族大义,毅然踏上南下的历程,辗转几千公里,历尽艰险,蜗居西南,一呆就是八九个年头。
在这里,他们要时时防范敌机的侵袭,跑警报成了生活的常态,在跑警报之余不离手的依然是书本;
在这里,他们生活艰苦,几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在饥寒和病痛中挣扎,唯独没有放弃的是手头的研究和教书工作;
在临时搭建的教室和广场上,他们把自己学到的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培养了大批精英的知识分子;
在菜籽油灯下,他们熬盲了眼睛,熬白了头发,熬出来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研究果实。
在离开北京之际,他们带出的最贵重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他们珍视这些如生命,然而造化弄人,在辗转跋涉和东躲西藏中,他们还是丢失了很多东西,有些甚至是多年的心血。
他们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在家乡接受过多年的四书五经等传统教育,同时他们大多又有着多年的留洋经历,接受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和人文知识。
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又有踏踏实实的求知作风,他们注定要做出一番事业。
在书里能够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变迁,也能看到大时代的变化,看到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无法割裂的联系,大环境决定了个人或者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时代影响了他们,他们也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反观自己,我们有着比他们好很多倍的大环境,我们衣食无忧,然我们却没有他们那般坚毅和执着,我们被太多的杂事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和思想,我们变得浮躁,我们很少能踏踏实实坐下来,专心做某一件事情。
从他们身上,我反思自己,认定的目标到底能够坚持多久,有没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意志和能力,如果能够做到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博采众长,那么无论去干什么事情,总能干出一些成绩来,总比这山看着那山高,眼高手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好的多。
从他们那里,我们也看到了家庭或者是传统在个人成长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开明的家长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从小接触到一定的教育,千方百计用行动和思想影响他们,从而为他们的前进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出身贫家抑或出身富裕家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梁启超的学识和见识,以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用心,让梁家子女个个成才,培养出了三个院士,在各自领域都是顶尖的人才;从曾国藩始建立的做人、做事、做文的传统,以及丰富的藏书资源,让曾家子孙获益匪浅,曾昭抡、曾昭橘等曾家子弟同样在那个时代出类拔萃;陈寅恪从小就利用家里的藏书埋头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曾经的西南联合大学,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故事;抗战中的西南联合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
回看西南联合大学,仿佛还能看到夜晚清净的校园广场上,一教授自得其乐,侃侃而谈,四周的观众不断点头,为之倾倒;
还能看到教授学子在一片平坦的田地里一边躲警报,一边上着课,成为独特的一景;
还能看到在简陋的房间中,一个个埋头苦干、奋笔疾书的学人们。如今,再看我们的高等学府,今天的北大、清华、南开,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奠定了今天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基础。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太太客厅”的故事,谈论着一代才女的诗情画意和爱情传说,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代知识女性整体的人生轨迹。她们如男子一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她们是诗人、是考古家、是科学家,她们同样有着为了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林徽因在考古方面的造诣和付出,不是简单的才女就能够概括的。那些学人的妻子们,大多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们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他们广博的知识,超人的才华、执着的追求,让我感叹不已。我们可能永远成不了大师,但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中踏踏实实,孜孜以求,不荒废、不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