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174)一堵墙隔着万水千山

(365-174)一堵墙隔着万水千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些日子,辖区的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家里,说是要编什么门牌号,看了身份证,并做了登记。临走时,问道:“你家邻居叫什么?在哪上班?”我一听懵了。打从我住这里开始,就没怎么见过这家人,到现在如果不是人家走进自己家门,我甚至都不认识这家主人。

也许是因为我工作在农村的缘故,每天必须早出晚归。与人家的正常上班时间刚好错开,即使在假期,我也是待在家里不出门的。所以一栋楼里的住户,我大多不认识,现在还问我姓名,我哪里知道?或者说人家根本也不认识我。

我想起了某次有趣的事情。某天下班后,搭了别人的顺风车,回家有点早,刚好赶上其他人也下班了。看到前面有位男士把楼门打开时,我紧追了几步,打算溜进去。哪知这位男士半信半疑地问:“你干什么的,去哪一家,找谁……”我不就是懒了那么一下,没有拿出钥匙嘛,何必盘问我这么多,我也故意装腔作势,摆出一副唯唯诺诺的陌生人样子,说:“找朋友串门儿。”然后默不作声,电梯下来的时候,我们又一同进入电梯,就那么几秒钟时间,不断的盯着我,难道我长了一张犯罪分子的脸吗?快到的时候,我掏出家里的钥匙,轻松的拿在手里,我用余光扫视这个男人,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楼住的越来越高,信任度却越来越低。信息比以前发达了几千几万倍,可却不认识最近的邻居。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是窑洞,院子里没有围墙,谁都可以进来,有时候吃饭都是端着碗在邻居家吃,据说这样吃饭味道最香。可现在,别说去邻居家吃饭了,有时候好奇的想看看他家的装修风格,趁着打开门的机会瞅几眼,也会像防贼一样的警惕着。所以呀,现在“远亲不如近邻”的情况越来越少,当人们关上房门的那一瞬间,同时也对外关上了心门。

我不太会说话,也不大喜欢聊天。所以,有时候出门时,即使遇见了同一栋楼里的住户,也只是轻轻的微笑一下,或者点个头代替打招呼。这也仅仅针对的是见过几次的“熟人”,大部分是没有见过的,这样,每次遇见也就如陌生人般,连打招呼都可以省略,倒也省了不少麻烦。

有句话曾经一度很流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用在现在的单元房里,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们是邻居,可却从来没有见过。至于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职业,那就更不清楚了。在单位有同事,在家里有亲戚朋友,邻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似乎没有交流的必要。我可不可以在这里,做一个大胆地猜想:在未来多少年以后,“邻居”这个词会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现在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邻居之间的帮忙,似乎从此隔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隔一堵墙,更是隔着万水千山,世界上最厚的墙恐怕就是这堵人心之墙呀!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就是邻居家的故事,一边吃饭,一边搬个凳子听大人讲故事。那种邻里之间的和睦与温暖,至今储存在记忆中。人们越来越冷的不止时邻里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人之间的相互猜忌,似乎陌生人看起来都是坏人。人与人关系地不和谐,更多带来的是交往的不和谐。我们不要妄想邻里关系的冷漠,与他人之间就会热情,所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越来越淡,这种“淡淡的交往”却不似“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般纯洁,更多的是夹杂着疑窦和猜忌。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更是心与心距离的疏远。走进小区院子有门卫,走进楼底下有防盗门,出了电梯还有防盗门,经过数道门槛,才能见到住在房子里的人。当人们关上防盗门的那一瞬间,同时也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有限的单元空间内。有些人甚至可以一个月不出门,所以衍生出新的词语“宅男”、“宅女”。

我不喜欢说话,但喜欢行走。我总觉得住在单元房里整天不出门,跟“蹲大狱”没有什么区别。我更喜欢把心灵敞开于整个大自然,所以喜欢那些山上的花花草草,因为它们有生命力,不像屋子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出雨打,更多的是“捂出来”的矫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我甚至一度认为,住在房子里的人们都是一块寒冰,怎能忍受相见不相识的尴尬?有时候明明认识,却偏偏要把头迈向另一个方向。做个邻居,何必要这样!弄得苦大仇深一样,互不相识的邻居不是好邻居。我相信,每一个邻居内心,都潜藏着一份人性的温暖,何不拿出来,共同温暖人间呢?

我始终希望所有的邻居都能友好相处,哪怕是偶尔说说话也比互相漠视强。人心的冷漠还得靠人来温暖,你不搭理我,我不搭理你,似乎这才是全社会的一场最大最残酷的冷战。在这场人与人关系的冷战中,对谁都没有好处。人,在世间的时间很短暂,能遇见并成为邻里的都是缘分,何必浪费上帝给我们创造的这份美好呢?既然相见了,那就做个有缘人,就让我们彼此努力,放下猜忌,打通人心这堵墙,让万水千山的友爱一起向温暖人间流淌!

2018年2月15日

(365-174)一堵墙隔着万水千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365-174)一堵墙隔着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