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跑步吧(一)

聊聊跑步吧(一)

写在前面

       我的朋友珊瑚和Annie评价我带跑步训练的特点是更注重对于跑者心理的积极影响。对于这个评价,我欣然接受。

       自从1995年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习,1997年开始为专业队提供咨询服务以来的20年时间里,我所养成的工作模式,深深的受到了上学时参加第一届运动心理辅修方向所学习的课程的影响。在之后为专业运动队伍(这个关于专业运动队的界定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提供科学训练咨询服务过程中,我把自己的工作模式定义为“以目标为导向的训练科学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感谢北体大在我接受本科教育的阶段,让我有机会选择更为丰富的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学科中是一个被定义为“学科”(与之对应的是关于项目训练的学科,比如运动系,体育系和武术系,被称之为“术科”)的专业,因为北体大的学分制度,让我有机会选择运动训练系的运动训练学,并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了关于运动训练学背后的知识逻辑体系,这也为为今后工作中,逐渐从体育科研人员转变为教练员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简单的说,我在北体读书的时候,学习了三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心理学。正是这样的知识体系,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对于多视角审视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这是因为这样的知识体系,让我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也往往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的工作模式(我称之为:以目标为导向的训练管理模式)也让我更习惯于跳脱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也更容易发现问题本身的关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这样一首古诗说得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当我们深陷问题本身时,往往会因为审视问题的视角太近,太聚焦,而忽略了整体性,在诸多方法的选择中,也往往容易有更多的局限性。养成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分析时,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使问题更容易被解决。

       和别人交流时,我经常会说:“凡是能用技术和方法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够准确的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就好。这里不是说,技术和方法不重要,恰恰相反,技术和方法很重要,是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手段。但是,技术和方法繁杂多样,哪一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如果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选择,效果和效率会提高很多。

       在与专业队合作时,每次讨论关于具体训练方案的时候,我经常会提到:“道”与“术”的话题。我所理解的“道”是趋势,是规律,而“术”则是具体的方法、手段。两者同样重要。“明道”与“精术”是能力必备的两方面。

       随着跑步热度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变身为跑友,不仅开始进行跑步锻炼,还积极参加到各项比赛当中。跑步也变成一项炙手可热的产业。不仅直接与跑步相关的装备、赛事公司迅速成立、发展,各种形式的跑步比赛频繁推出,不断刷新的比赛数量和参赛人数就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据。同时,其他与跑步相关的业务也变得活跃起来。训练、医疗、跑步旅游,甚至包括图书出版。

       在国内已经有大量的关于跑步知识的书籍被出版,也受到了广大跑者的欢迎。目前的跑步图书内容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在跑步领域取得过卓有成效的人(包括其他领域的名人,如村上春树)按照其对于跑步的经验与理解,写出的经验之谈;其二,是关于跑步训练相关的技术书籍,如某种训练方法,某种拉伸放松技术等。 除了现有关于跑步的书籍火热外,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微信、微博的自媒体被广泛应用,也产出了大量的关于跑步的内容,有些是激励性质的,有些是经验分享,当然也有大量的关于跑步训练的内容。这些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知识,比起被出版的书籍,显得更受欢迎,但是比起出版的书籍也跟具有碎片化的趋势。

       虽然跑步的知识被跑友们获得并在运动中被体现和实践,但是对于跑友来说依然有着巨大的困惑,包括遇到的问题仍然没有减少。随着跑友人数的增加,随之增加的是各种运动风险的高发,如猝死、损伤,成绩的停滞不前等,这些情况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跑友。难道是那些被广为流传的关于跑步的知识错了吗?还是这些大量被传播的跑步知识不能够满足跑友们的需要?

      在和大量跑友交流过程中,包括我通过现代网络手段学习各种关于跑步的相关知识时,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关于跑步知识多是个人经验或者被过度碎片化的,太过于集中在对于“术”的讨论,而往往忽略了这些具体方法的背景、应用条件和前提。如果说“术”是一颗大树的枝叶,那么“道”就像树干。如果只有树干,仅仅坐而论道,没有具体的方法,这孤零零的树干是没有生命的;同样,如果仅仅是对于方法的沉迷,太过注重“术”,没有整体的逻辑与规律,那么这些堆砌起来的方法,仅仅是成捆的枝叶,如同劈柴,同样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把“道”与“术”结合起来,才会是一棵有生命力的大树。

       这个问题,其实在与专业队的教练交流时,也是会遇到的。当我评价那些教练所准备好的每一份训练计划时,都会更为关注那些“强度训练课”背后的逻辑。与教练员讨论为什么选择这样或者那样的训练方法的原因,比单纯的和教练员讨论哪种训练方法更为有效率的意义更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跑步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