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 鲁思·本尼迪克特 | 《菊与刀》

历时不知几个月,中间还跨了几本书,终于用kindle在地铁上把《菊与刀》读完。

一直以来就对日本有一种奇怪的执念。我这么一对什么都好奇但是难得从一而终的人居然无论如何都想学日语,尽管中间也是断断续续,但始终是丢了又捡起来,从来没真正放弃过。去英国读了一年书,唯一一个回国还保持联系,一不小心还成了挚友的外国友人居然是个日本人。还有就是死活要去一趟日本,去年年底差点成行,被父母以核辐射危害健康为由劝阻。今年机缘巧合加入现在的公司,福利中正好有员工旅游这一项,今年的线路中又恰好有日本,现在天高皇帝远的,看来去日本的梦想终于要在这个秋天实现了。

正是因为对日本莫名感兴趣,对写日本的书也一直很关注。《菊与刀》声名在外,早就想一读为快,机缘巧合下从朋友的kindle里顺来,终于开始了谁知还蛮坎坷的阅读之旅。

我读的这版《菊与刀》是有旅日作家萨苏评注的,共上下两本。我没看过其他版本,但这一版因为有评注的关系,读来别有一番趣味。本书的作者是个美国人,描写的是日本,写评注的又是个中国人,所以在前言中萨苏就说了:虽然这本书和《三国演义》并没有任何关系,但美、日、中凑起来正好是三国,这三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一会儿美国人和中国人普遍认同的“真理”在日本人看来匪夷所思,一会儿日本和中国所共享的“东方文化”又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作为读者而言的我的确如此,因为看的中文版,在过程中时常忘记这本书其实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往往在我感慨“原来如此”并试图记下来以便增加闲聊时的谈资时,萨苏的评注就会适时地跳出来给我当头一棒,告诉我完全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读这本《菊与刀》真的一点也不轻松。来自美国的本尼迪克特有着西方人的严谨(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叫抓着什么都想量化的死脑筋),做学术也的确认真,但因为缺乏对东方文化的直接体验(她似乎是没有到过日本的,研究对象都是在美国的日本人,包括在美“日二代”和日军战俘等,参考的文献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写的,但都是英文版,天知道这里面的偏差有多少),她的许多观点在我们看来是有失偏颇甚至荒谬的;萨苏的评注精悍又风趣,总是在我被本尼迪克特绕得云里雾里的时候及时地把我拉回来。看这本书就像在听两个大牛对话——一个年长些,严谨却有些古板,一个是青年才俊,话不多但针针见血——一刻都放松不得,生怕错过了什么,在认知不断被刷新的同时还得保持理性思考——原来日本人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作祟,原来美国人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这么简单(美国人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自由民主,其次是美国的利益,再次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民主),原来我们中国人在某些方面和日本人如此相似,在另一些方面又和美国人如此出人意料地惺惺相惜...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就像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入门级教材,只要读完就会对日本有个系统性的认知了(事实上很多本书的营销文案里也是这么标榜的),然而看完之后才知道——套用萨苏的一句话——这本书不过是一个美国人在二战的背景下研究日本的一本书,仅仅代表了那个时候她眼中的日本。所以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更加明确了,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历史如是,其他东西也如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 | 鲁思·本尼迪克特 | 《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