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2014.05.03 22:31)

前天看了一篇关于一个高中生和他平凡、贫穷家庭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是一个上海外来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又因为家中有兄弟三个(超生问题),所以越发的被老师瞧不起,并且在关于助学金的问题上屡次受辱,好不容易有一次快要成功了,却又遇到不是本地居民居委会不能盖章的问题,后来又因为户口问题高考之路愈发的困难……

故事很好,不堆砌,不浮夸。但是,当我看到文章之后的作家、教授级人物的评论之后我突然觉得很可笑。他们大多都是这样说的:“文章朴素,真实感人…”“真实动人”“…无不表达着真实而又结实的人生感情…”我想,这些评论,这些同学的老师也一定可以在他的作业本上给出吧,也许还会说的更具文学色彩一点。但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有些人的评论不能被发表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专注的是对其学生的培育,教的是个人问题,是修身养性之道;而,教授,专注的应该是整个学术领域,授的应该是教育问题,是治国平天下之理。如果非要打个比喻的话,那么,老师是医,教授似药。医医人,药治天下。

然而,文化肆意被侵略的如今,教授越来越唾手可得,好像只要是发过几篇文章的,都可以称之为教授,更或者,不需要你做任何事,只要你来自星星……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些教授都不约而同的赞扬了文章的真挚性,却又都不约而同的只字不提教育不公这件事。好像全城的大户人家都对着一个奄奄一息的乞丐说:“啊,你好惨,好可怜啊。”却又没有一个人肯给他施舍一碗粥一般。

上了大学后,遇到了很多不一样的老师和同学,其中,也有一些教授级的人物。这些大人物大家平时也很少见,主要是也没什么交集。但是却在一个时候他们常常会变得异常抢手,那便是选导师的时候。好像头衔里多了一个教授就早生了五百年一样。但是后来听英语老师说,我们学校要评“教授”必须是要在国外呆过一年的。我好想问,那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孩子来说,教授岂不是真的要来自星星?

我不知道那些教授怎么看待中国教育不公这件事,也许他们没感觉,也许他们敢怒不敢言,也许他们曾反抗,却无能为力,又也许他们正在努力改革的途中。我知道的只是,他们大多只会在别人冲出来之后跟在其屁股后面,说一些几乎没有几个人听得懂的保守话。若那个人成功了,他们便是开国元老,若那个人失败了,他们便是护国将军。

在《空心人》中,艾略特说:这就是这个世界毁灭的方式,不是一声响,而是一声呜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苏(2014.05.03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