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讲》:写作者最需要的几种思维!

文|女神翻书给你看

导语:

昨天有个读者发简信给我,说:“怎么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来,我感觉我写得不行,主要是太浅了,好像都是别人知道的事。”

这个感受我也常有,这看似是“写”的问题,实际是“想”的问题。

写作,不是简单地码字,它是思想的外化行为,是思维方式的展现,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跃然纸上的思考,作品能不能打动人,要看有无价值的内容。

最近读曹林老师的《时评写作十讲》,感触颇深,虽然这本书是针对时事评论类也就是热点类的写作方法,但其中对几种写作思维的讲解,对大多数文章的写作都有裨益,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时评写作十讲》:写作者最需要的几种思维!_第1张图片
来源于网络

1、辩证思维

我们看问题,因为利益关联和知识所限,常常习惯于只看问题的某一面,偏好于片面评价,做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判断。

这种思维在影视剧的评价中特别明显。我们常常把影视剧的角色直接区分成“好人”、“坏人”,如果是正面角色,就容不得半点阴暗面,即使是罪恶行为都会为其找到理由,而所有反面角色,就会一味行坏,看不到任何好的一面。

影视剧《花千骨》中霓漫天的扮演者叫李纯,自从《花千骨》火爆播放之后,她的微博从早到晚的谩骂不停,甚至有人扬言要杀了她,甚至李纯的朋友都对她说,要不是我认识你生活中的样子,真想雇人好好地揍你一顿。

但懂人性的人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简单的好坏论可以涵盖的,所谓的好人,也有暗黑的一面,坏人也不是尽坏,每个人物内部都有冲突,都有好有坏有真有假。

人之所以总是非黑即白的看待人事物,是因为惰性,毕竟将事情简单化可以省很多事。

但写作者要高于读者,就必须要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判断。

比如曹林老师写过一篇《体贴“穷人的无奈之恶”是一种善》,遵循的就是辩证思维,占道经营之类的行为是一种恶,但这是出于生存压力的无奈。如果政府能够体贴这种恶,体贴他们的无奈,在治理当中有意地忽略穷人的这种无奈之恶,也算得上是一种善心。

这个世界是多维的立体的,而不是纸面的平面的,作为写作者,我们需要摈弃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辩证思维虽然很好,但也不要一味将其变成一种庸俗的辩证法,陷于僵化思维和相对主义,否认事物有真假对错之分,刻意进行辩证,变成没有是非善恶,这就不对了。

2、联系思维

在热点写作中最常用的应该就是联系思维了。

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关,但有些事情是有共性的,一旦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就可以揭露出某种道理和价值。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针对舆论沸扬的白百何出轨事件,有些作者将白百何出轨和以前的陈思成出轨、马蓉出轨联系起来,比较这三者出轨后的大众舆论导向。

比较发现:社会对于女人出轨,基本上都是零容忍,舆论单极化。但对于男人出轨,舆论分化,有批判,有理解,有同情。有些为男人辩解的文章赢得很多男性同胞的赞同,找出很多理由,如“男人天生就是不专业的”“男人在外诱惑大”“只是肉体出轨,精神还是专一的”。

通过将这几件毫无关联的出轨事件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包容度是双标的,男人出轨可以获得更多原谅和理解,而大众对于女人,是有感情洁癖的,是不容许任何背叛的。这本就是一种不平等。

联系思维对我们写作非常有益,但也是需要我们广泛关注时事,扩大知识面,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较大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才能信手拈来。

《时评写作十讲》:写作者最需要的几种思维!_第2张图片
来源于网络

3.发现思维

与其追热点,不如通过自己锐利的观察,去发现热点、制造热点,这是很高的层次。

比如作者在一次交罚款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公众从未关注过的问题,行政规章中的一个小秘密:政府部门要求老百姓履行某个义务,一般都是用“天”,而政府要向老百姓履行某种义务时,用的都是“工作日”。

15个工作日,就是三周,折算成天数就是21天。而15天,就只有两周了,一般只有10个工作日。

“天”和“工作日”的差别就是官民不平等最隐秘也是最形象的体现。所以当作者把这个发现写出来之后,就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这是读者从未关注过的真相。

比如之前有个宝爸写了一篇文章《每个陪睡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一度成为朋友争相转发的热文。陪睡虽然每一个家庭都再熟悉不过,因为太理所当然,所以从未引起注意,这篇文章发现了这个角度,从陪睡的细节和辛苦中,彰显母爱伟大,更倡导更多男人为妻子多分担一点带孩子的责任。

这个作者很聪明,掌握发现思维的精髓,用极具共鸣但从未有过观点,活生生地制造出一个热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社会现象有深入的观察,带着思考和问题,当你的发现思维用到极致,你就是热点的风向标,是热点的起源,文章还能不火不热吗?

《时评写作十讲》:写作者最需要的几种思维!_第3张图片
来源于网络

4、逆向思维

常态思维,即正向思维,是指既定的常情常理常识。

如果写作者也是这样,就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也很难吸引大众。

逆向思维呢,就是告诉我们要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就跟拔河一样,他说往东咱就向西,他要南瓜我们就选冬瓜,想到别人从未想到,或者想到了却说表达不出的。

微博上有这么一个段子:大爷挑了三个西红柿放在秤盘上,摊主说:“一斤半,三块七。”大爷说:“我就做个汤,用不着这么多。”说完就去掉了最大的那个西红柿,摊主迅速又瞧了一眼秤:“一斤二两,三块”,我实在看不过去,想提醒大爷注意摊主的称,只见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就走了。

我们之所以会有种恍然大悟或者忍不住想为这个大爷点赞,是因为大爷的思维和常人不同,这个就是逆向思维,能出其不意,始料不及,让你的观点鹤立鸡群。

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逆向思维。

大众都喜欢简单地站在道德高低去批判问题,简单粗暴情绪化,这时候逆向思维不能与大众情绪化最严重的时候与他们唱反调。

比如马蓉出轨后,大家时刻守在马蓉微博底下踩来踩去,如果你想反其道而行之,发表一篇文章为马蓉辩解,就算你的理由多么有说服力,也逃不出口诛笔伐的命运。

逆向思维要常用,也要谨慎着用。

《时评写作十讲》:写作者最需要的几种思维!_第4张图片
来源于网络

5、跳跃思维

在内容创业的时代,很多文章都是千篇一律,主题同质化,但大家都不喜欢老生常谈的东西,如要吸引眼球,要有思维上的跳跃,而不是用常态的线性思维去写。

举个例子。2007年河南的《大河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大意是河南济源市经过九年的努力,于06年挂上了“国家卫生城市”招牌,但就在挂牌一年之后,该市的卫生面貌迅速的恶化,脏乱差反弹严重,该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称自己对于这种脏乱差反弹的情况要负责任,就向全市人民道歉,然后当场拿出了一千元以示自罚。

《大河报》的报道是以正面新闻来报道的,凸显了市长和市委书记对问题的反省和自责。

但有位作者不仅没被记者牵着鼻子走,而选择了跳跃思维,转而质疑这种官员自罚的行为,写了一篇文章《“自罚”不是道德自觉而是一种特权》,引发广泛认同。

文章大意是为官的出了问题,可以自罚,但普通人却没有这个权利。比如你偷了邻居的东西,警察抓你时,你不能说“我自罚关在家里三天”,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影响了交通,也不能说“我自罚多少钱”。所以很多人是没有自罚的资格的,市长和市委书记的自罚行为,是一种特权。

这就是思维的一种跳跃,由此找到了一个新鲜的、有认知价值的批评角度。

6、其他思维

归纳提炼思维:不是生硬地将一堆新闻放在一起,他们之间要有联系,提炼,要能够精辟和恰如其分地反映其共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

启蒙思维:将国外理念学术界最新的理念融合到你的观察中,对公众进行思想上的启蒙。

历史思维:要以历史的眼光观察世事,告诉别人这件事情,在历史的大脉络中所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厚重感。

结语

上述只是几种常用的评论思维,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写作时思维是开放的,没有定法,更不要设条条框框。思维要处于活跃状态,要想常人之未想,看到一般人的思维和理性未及之处,这样才能受到读者的关注,才有从内容大海中脱颖而出。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感谢您的时间,么么扎

有用的话就戳下“喜欢❤”呗,每一个难以坚持的夜晚,我都会来看看你~

非用户,可以点右上角的三个“...”,选择"在Safari中打开”,或者“在浏览器中打开”,就可以为我点赞鼓励咯~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评写作十讲》:写作者最需要的几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