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猛的专利指标,值得拥有

在专利部门推进工作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设定目标。专利部门自身的工作目标,通常包括年度专利申请数量的目标(专利指标)。给技术部门设定专利指标的做法,可以将专利申请工作转化为技术部门的工作目标之一,避免出现专利申请工作,只有专利部门一头热的现象。

设定专利指标的必要性

在此,有人会说申请专利设定目标是不合理的做法,因为一家企业怎么能够提前知道自身能够申请多少件专利;而且,如果有专利指标作为考核,难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专利。

这种说法本身很正确,但是不设定专利指标的现实版是什么样呢?专利实用主义的作者董烨飞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一家刚开展专利工作的上市公司,总经理委托董烨飞(作为专利事务所的专利律师)全面负责该公司的专利申请。在与总经理交流过程中,其非常认可董烨飞关于专利工作推进阶段和推进手法,唯独不赞成设定专利指标,但是同意设立专利奖励制度。于是,在没有专利指标的情况下,专利接口人与董烨飞就开始积极推进专利工作了。先是对研发工程师的专利培训,十余人到会。会上大家非常积极讨论,其中两位工程师申请意愿非常强烈。董烨飞专门交待专利接口人先从这两位入手,写出第一份专利交底书。然而,两周过去了,董烨飞分别与专利接口人以及那两位工程师电话确认,两位工程师都说太忙,过几天写。一拖两个月过去了。

专利接口人着急,汇报给总经理。总经理终于决定设定专利指标,而且主动提出还要对负责运维的工程师设定专利指标(数量少于研发工程师),立即给运维工程师专利培训。这次效果明显,培训后三周,第一份交底书就完成了。

前述的事例,是从技术人员个人角度来说明专利指标设定的必要性。在之前的《技术人员眼里的专利工作》章节提到过,面对相同的收益和损失,人们对损失更敏感。专利成为考核目标,比成为奖励更能有效激励技术人员申请专利。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角度,有专利指标,意味着有相应的专利预算,讨论专利预算,会促使企业高层认真对待专利工作,会结合企业的业务需求和财务能力设定合理的专利数量。曾经也有企业发生过,一位资深的专利代理人跳槽到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专利工作,他工作积极,申请了很多专利。直到专利事务所来结算时,他的领导才发现超预算了,于是只能与事务所协商减少费用。

如前述,设定专利指标需要权衡利弊,从专利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建议企业专利工作初期设定专利指标,然后待企业的专利积累到期望的程度后,可以减少或取消专利指标(一些外资企业就不设定专利指标,因为技术人员已经形成了专利申请的自觉性),转为强调专利质量。

专利指标数量如何设定

专利实用主义的作者董烨飞,就曾被企业高层问到过:你们专利部门到底要申请多少专利才算够啊(该企业是通信行业,当时专利申请量200件/年的规模)?

企业设定专利指标的数量,应该与所属行业和主营产品相匹配。专利数量多的行业包括通信、半导体、消费电子、高端制造行业等,专利数量少的行业包括传统机械行业、造纸印刷行业等。具体的判断逻辑是:企业所属行业的竞争对手和客户需求分别是多少数量的专利。 

威猛的专利指标,值得拥有_第1张图片

具体而言,专利指标设定要回到企业专利申请的目的,回到企业发展战略这个原点。企业申请专利通常是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保护产品营销安全(尽量不构成专利侵权);或者是为了在融资过程中,获得投资人的信赖,形成被投资企业的竞争壁垒等。这两种情况下,与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相比较,可以展示出本企业的相对优势。因此,设定专利指标的数量需要比竞争对手的专利数量多一些。根据经验,超过20%-80%即可;过多则成本太大,而且专利数量超过这个范围后,对客户或者投资人的边际效益减少。

进一步,有些竞争对手或者对标企业的产品线比本企业丰富,所以本企业的专利数量要超过这样的竞争对手则需要分析主营产品上的竞争优势。专利实用主义作者董烨飞在设定专利指标时,曾经亲自分析过竞争对手专利数量分布。由于对标企业的产品线与本企业不完全相同,所以是针对具体产品,例如空调、冰箱等逐一分析。这一分析才发现,有些竞争对手的专利总量虽然大,但是具体产品上的专利数量并不多,使得本企业很容易超越对手,并且形成很好的宣传点:我们的冰箱采用的专利技术远超过某某公司(该竞争对手)。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建立行业龙头企业形象,以获得强烈的社会和政府影响力,抑或是为了满足发改委对国企领导的考核要求,例如IBM和部分国企。这些企业设定专利指标,则是参考中国知识产权局年报数据中的专利申请量排名,需要获得前十名、前三名或者第一名的专利申请量数据(如果企业需要做第一名就以上一年度的第一名为对标单位),然后根据上一年度的对标单位的专利申请量预估其下一年度的专利申请数量,从而相应设定本企业的专利指标。这样的预估,需要在半年度时根据上半年公开的数据进行调整。这是因为,根据专利实用主义作者董烨飞在2012年的调查结果,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在前的中国企业基本都采取了提前公开策略,因此半年度时当年度的年初提交的专利申请信息已公开,可以根据这个公开数据,参考上一年度的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月度分布规律,预测下一年度的专利申请量。最后,适当微调,避免突发大幅增加的情况。这就需要平常维护人脉关系,及时获知其是否大幅增加的信息。企业具体的专利指标数量是保密的,但是是否大幅增加这个信息,可以从其代理事务所那里间接得到,也可从企业专利人员网络那里获得。    

最后提一句,有些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只是为了获得和维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其专利指标非常明确,就是该资格所要求的1件发明或者6件实用新型等,具体要求参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思想火花

仅仅是为了维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作为专利工作人员,需要去“唤醒”老板的专利意识吗?


如果你支持请点个赞吧。如果对思想火花有想法,请写下你的评论或者加微信13488801591讨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威猛的专利指标,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