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脑皮层和下丘脑来理解“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

昨天的文章,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大脑中负责认知与负责习惯的区域不一样,并从神经元的角度深度思考了一下底层规律。当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天马行空的一个猜想,因为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脑神经这门学科,没有架构起理论基础。这让我认识到,马斯克当初之所以会跨学科去学习医学知识,大概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天马行空提供理论支撑。

虽然是天马行空的一顿猜想,但我自认为方向没错,所以,我又仔细去搜索了一下我的推论是否有科学依据,没想到还真让我摸着了一点边。我发现一个关键概念:下丘脑。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了解一下下丘脑的相关信息,我这里只简单说明一下我的想法,为昨天的推论提供另类的思考方向。

我大概知道,大脑负责思考和认知的区域是大脑皮层,它的特殊构造使得它有很大的表面积,而且人类在思考的时候会消耗20%的身体总血糖,还需要氧气——这为我们的逻辑思考提供了物理基础。但是,人脑负责习惯和本能的区域不在大脑皮层,而在一个叫做下丘脑的区域,百度百科显示它重量仅4g,占全脑的0.3%左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在体量上的差异是数量级的。而且,下丘脑负责的任务还不仅仅是习惯和本能,它还负责调节诸多生理机能,体温调节,饮食,内分泌,情绪,生物钟,等等。所以,下丘脑虽然个子很小,但是它很忙,忙到无暇对新的行为模式留下投影。

我们可以把下丘脑想象成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的一个小美女,每天有那么多车进进出出,我们想让她对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再来看看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在性质上的差异。大脑皮层的物理基础是脑神经,它可以由主观意志控制;下丘脑的物理基础是植物神经,是应激性的,有自主性,不太容易被主观意识控制。我百度一下什么是植物神经,发现下面这句话:“植物神经系统掌握着性命攸关的生理功能:如心脏搏动、呼吸、消化、血压、新陈代谢等。” 

通过从体量上和性质上对比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区别,我就可以从底层逻辑上弄明白,为什么学习大道理很容易,而要把大道理形成本能却那么困难了。因为下丘脑体量小,任务多,而且还不受主观意志控制。

按照我的刻意练习模板,用底层逻辑解释了一个概念以后,接下来我就要用逆向思维了。

我今天的问题是:有没有办法减短习惯养成的时间?我找到两个思路:

第一,既然下丘脑很忙,有着“难进频出”的特性,我可以选择在其不那么忙的时间段去培养习惯(用心智演练的方式)。那么什么时候下丘脑不那么忙呢?就是生理机能不那么活跃的时候。内分泌较少,情绪稳定,体温恒定,呼吸平稳,血压稳定的时候了。对我来说,就是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

第二,既然下丘脑不太容易被主观意识控制,它的植物神经属性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投影”,那么我可以选择每天朗读,早晚重复,用视觉和声音去多维度刺激它,这样可以加强“投影”的频率和方式,应该也有效果。说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强调早晚朗读来培养习惯的原因了。

今天的脑洞大开就到这里了,让我来复盘一下:

首先,我需要去真正学习一下脑神经科学;其次,我可以去用这些底层逻辑去分析市面上各种习惯养成方法,看是否可以解释得通;第三,重复行动是最好的培养习惯的方式,因为“投影”的方式更立体,我上面的方法只是辅助手段,不可取代行动;最后,不要责怪自己难以形成新的习惯,因为这真的很不容易。

回到前面的例子,我如果要让高速公路站上面的美女对我们留下印象,有几种方式:在相对不那么忙的时间通过,趁机和她打个招呼;穿着打扮干净整洁一点,给对方留下不同的印象;经常在同一时间段穿过;做一件让她记忆特别深刻的事情。

今天的问题是: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让新的行为习惯在下丘脑中留下深刻印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大脑皮层和下丘脑来理解“知易行难”和“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