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在自我修复中前行的80后

我们都是在自我修复中前行的80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看过一篇关于《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阶级烙印》,主要是拿农村家庭考上清华等名校与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做对比,结论是无论从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还是视野格局,物质基础都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很难通过高考这一阶段性竞争获胜而抹杀掉,反而更加突显了家庭背景的差异是你永远迈不出去的鸿沟。

当你摸爬滚打的从百万大军中获胜挤进少有的名校之门,这一刻对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学子来说,带给他的,不是优越与喜悦感,反而是更大的阶级突显以及无形的压力。

当然,能考的进的名校已是很了不起,起码这一人生关键的重要转折,让寒门学子第一次有了对大千世界的亲密接触,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视角,而毕业后就业名校这一金字招牌就足以亮瞎绝大多数人的眼。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自己也在高中苦苦学习的深刻体会。

每天起早贪黑,但离名校还有十万八千里,第一年和本科线还有一段距离,可当年的自己的确很努力,丝毫没有放松自己过,甚至比别人用的学习时间还要多,但成绩却很不理想。看着那些牛人毫不费力三两分钟就解决掉的数学物理题,我是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痴呆儿。

那种自卑感,无力感以及高考到来的压力感,亲人们的期待而让她们失望感,自责,内疚,害怕,萦绕在无数个高考前的不眠之夜。

别人学习压力大会变瘦,由于当时的家境一般,我则每天通过摄入各种垃圾食品,填饱不断饥饿的胃,以此来供应大脑的能量摄取,三年下来,我竟胖了二三十斤,还形成了便秘,长久不愈导致痔疮的频发。

我当时特别迷信只要我付出的时间足够多,买各种补习材料成绩就可以快速提高,但实践除了母语语文课我不用投入时间学习就可以每次轻松过百外,其他物理化只是它认识我而已。

科学表明,人的智商就是有千差万别,智商值低于90分以下的人,即使把你送到清华北大一类的名校,也依旧无法融入到那个环境,因为老师讲课你都听不懂,更别提更高大上的学术研究了。

当我们知道这一智商真相以后,你会更加认清自己,认识现实,其实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是说你足够努力足够勤奋就可以改变当下现状,这就像电脑的硬盘一样,因为大脑里面的东西关键性的决定了你后天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欢乐颂》里的安迪,据测算智商高达135,而这一数字堪称“天才”。是一般智力水平的人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这就是事实,你相信不相信都是客观存在,我们之所以都向往成为安迪一样的智慧人,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还是一个方方面面都欠缺的人。

年轻幼稚时,认为鸡汤喝多了,自然内心就足够强大,但当成长的经验告诉你,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易行。

一个肯动脑筋的人是不会相信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哪有什么通过几句口号或是至理名言就助你成功的事,脚下的路还是要自己一步步的去走,去面对生活中一切鸡毛蒜皮,高兴的、悲伤的、失败的、挫折的,然后再汲取教训,重拾信心才足够让你坚持走下去。

高智商是少数的一波人,我们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自我修复中努力的前行。

7080后的我们父母当年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一代,为了生活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什么内心创伤,什么缺乏安全感,什么自卑感,在她们眼里,你这是好日子太矫情,现如今我们成家立业,有房有车,孩子一个还要老人帮忙代劳,这日子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天堂了。

可为什么我们当下的7080后年轻人,那么的不懂好赖,那么不懂得珍惜,天天抱怨生活太苦,精神太累,每天要应对诸多的不悦,还无人体会,身心疲惫的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赶上周末就是小半天在床上度过。

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被安排,习惯顺从父母,习惯了做好了饭菜张口就行,习惯了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决定。

我们喜欢娱乐性的事物,喜欢看电视的轻松,喜欢KTV的释放,喜欢蒸桑拿的畅快淋漓,喜欢购物的乐趣体验,喜欢微博微信的存在感,可唯独我们不喜欢思考这些事物带给我们什么收获,我们不喜欢工作带给我们的压力感,而忘记工作的成就感才是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

朋友T考医学研究生,后来毕业后留校当医生,她自己说当年考研不情愿,母亲以死相逼,为了完成母亲心愿,她坚持了考研。虽说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也看到了母亲为此逼她考研带给她如今物质上的优越,只是偶尔发牢骚说改行,但无论喜欢与否,她都会一直从事下去。

她今年三十,至今未嫁,相亲不少,可真的往前进一步深入谈的廖廖无己,单看表面现象,可能是缘分未到,但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择偶标准被放大到物质以及抛开感情之外的林林种种,那便是变了味的婚姻观。

刚开始她遇到过比较心仪的对象,但嫌弃男方没房没车,被物质表象迷惑的双眼下,根本没有去看男方的人格魅力以及品行,更谈不上感情。结果不久男方找了现在的老婆结婚生子,房车全有。

朋友T开始怀疑自己有眼无珠,错失这份什么都有的爱情。

最近她又是因为同样的理由,父母嫌弃男方物质条件太差,向对方要几十万的聘金为由而逼迫朋友T与其分手,同样又迈不过心里这道坎的朋友T与其刚交往的男方不欢而散。

之前我只是单纯的觉得朋友T只是眼光高,看不上比自己差一些的屌丝男而已,现如今看来,这种在以物质至上为家庭背景出身的80后孩子来说,择偶标准必定是以物质为第一,虽然清醒理性时也知道人品最重要,但渗入骨髓的观念总是会在择偶价值观出现矛盾冲突时,优先主导占有最重位置。

每次电话我都在强调让她看男人品行和跟着内心去走,但我知道,无论外人再怎么当说客,终究还是要她自己去思考,去改变,去行动,去突破家庭观念的束缚才行。

顺从型人格习惯被安排,除非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打破它,否则这辈子任何重大决定都将依从于父母强加的个人意愿。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如果她一直顺风顺水,没有人生重大变故,不大会想着改变现有的人生状态。

我很庆幸一直以来,关于择业,择偶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转折点都是我自己独立做选择,父母从未干涉过我,以至于我无论选择之后的路多么艰难曲折,都会咬牙坚持挺过去,因为这是自己做的决定,没有理由去埋怨任何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一个成人应有的能力。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在自我修复中前行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