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认识GTD,它不是用来管理时间的,而是管理自己

李笑来老师说,时间管理是个伪概念。开始不是太理解,慢慢有了一些认识。时间与其他资源不同,它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流逝(不讨论相对论)。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把自己想做的事安排在时间中。所以,如果说我的“时间管理”不好,其实我说的应该是“不知道如何把安排自己的事务”。

我这些年使用过很多的“时间管理”工具,包括纸质的效率手册、日程表,接触的软件就更多了,谷歌日历、365日历、rememberthemilk、TODOlist、anydo、奇妙清单、doit.im、滴答清单等等,还有些用过可能已经忘了的。这些工具开始的时候感觉很好玩,用了一段时间又感觉不顺手,看到更有意思的就换掉了,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也没有形成很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我现在还在用的“时间管理”方式,是在OneNote上建立日历表格用于工作安排,每周列出待做事务的List,然后每天早上安排一天想要做的,下班时把完成的情况做个记录。这样确实减少一些回忆待办工作的时间,还能帮助我找到某件事在哪一天完成,或者某天具体做了什么事。这个方式仅限于在工作中使用,而且还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一直“知道”GTD这个概念,而且还比较早,应该在10年前就听过,但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研究过。反而在使用各类“时间管理”工具的时候,经常碰到GTD的思想,特别像doit.im这类完全按照GTD的思路编制的软件。

李笑来老师说,要对一个概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这个概念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由于一直对GTD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GTD这个概念对我的工作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帮助。

现在感觉日常工作生活总是为“还有那些事要做”、“恰好在地铁上应该干点啥”、“想做个事情应该安排在什么时间”这类问题困扰,让我有了仔细研究一下GTD的想法。于是我买了《搞定1》,看了第一遍之后我发现,我原来的认识和理解都是错的,我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GTD。

下面谈谈我在读完第一遍之后的一些感想(可能有些地方比较偏颇,或者是错的)。

对于一个系统的体系,通常建立在“道”、“术”、“器”三个层面上。我理解就是应该有“核心思路”、“方法论”和“工具”三个方面。GTD体系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理解。

核心思路方面,GTD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认知的基础上。大脑如果需要记住很多的任务,会产生未解决事项的认知负荷,会有焦虑感,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将大脑中的待办事项进行收集和安排,依靠脑外的系统运行,能够将大脑从焦虑中解放出来,达到心静如水的层面。

方法论方面,GTD的核心其实应该是那张“工作流程图”,“材料”(stuff)通过这个流程可以转化成为完成的任务、或者被作为信息存储、或者被抛弃,从而得以处理。这里就体现了GTD事务管理的特征,而不是“时间管理”。GTD的核心并不是如何把时间排满,而是把个人事务通过收集、整理,进行组织,形成各个类型的待办任务(或者说清单),把这些任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中,或者我们处于各类时间段中可以处理相应的食物,这应该是以事务为核心的。

在看了“收集”阶段的内容后,我才知道,原来“收集”并不只是待办的工作,而是所有的“材料”。这包括抽象的工作、具体的文件、计算机的文件、书籍等等,实际是对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整理。这样的过程,与“断舍离”、“5S”等方法论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收集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全面梳理的过程,再通过整理,就可以把不需要的处理掉,需要的分类成为待办事宜、存储材料,而存储的过程又需要建立一套存档系统,这样就可以以GTD为切入口,把个人管理都串联起来。

工具方面,能够落实GTD方法论的工具很多,这并不是《搞定1》需要重点解决的,只给出了一些原则和建议。其实从原始的纸笔到各类工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工具选择确定应该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确定可靠的外脑执行GTD,总是换工具也没法建立个人的GTD体系。

这是我看了第一遍《搞定1》的想法,正在仔细的看第二遍,把书看懂、看明白,完全按照GTD的方法论去执行,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后在考虑是否有优化和改进的可能。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往往还没有认真按照正确的方法做足够长的时间,就有了自己“聪明”的想法对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而往往产生画蛇添足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新”认识GTD,它不是用来管理时间的,而是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