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翻拍与本土化

文/一土

广东电视台曾经有个王牌剧集,一度成为广东台的收视率保障。广东地区的电视观众肯定不陌生,我要说的就是《外来媳妇本地郎》。在如今看来,它依然笑料十足。我虽不精通粤语,但喜欢粤语的抑扬顿挫。

年初的时候,我重新看了几十集。这才发现演员刘涛是从那部电视剧里走出来的,当年很是青涩。这部电视剧开播于世纪初,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长、集数多的记录。我本不喜欢广东话,是后来慢慢听了粤语歌才喜欢的。索性,我就找来粤语影视剧来看。我就想到《外来媳妇本地郎》,它更原汁原味的展现了粤语的细枝末节。

生活化的语言,往往能听出这一种语言的巧妙。比如我说云梦话,我就说地道的土音,不夹杂一切普通话的元素。这样一来我在自我校正,可以很好的保留乡音。方言,它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表达普通话所不能诠释的意义,而且能更准确,更生动。

而湖北的电视观众,一定会记得十多年前湖北经视收视率极高的方言情景喜剧《经视人家》。那可是伴随我少年时期的一道电视大餐,从来不会错过每一集。直到后来才发现那只不过是湖南台出品的剧集,由湖北台配了武汉话。可依然成功,一点都没破坏整个剧集的结构及笑料。

湖南台在翻拍《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时候,是购买了广东台的版权。湖南台取名为《一家老小向前冲》,人设、情节、台词如出一辙。后来我看《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时候,才发现湖南台的翻拍的确很成功。这样的翻拍,是无可挑剔的。当广州西关的康家人搬到长沙东塘成了严家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

只不过,在粤语的语境中,我们能听到的笑料更根植于岭南文化中。有时我们听不懂美剧中的笑料,当《老友记》中的一个梗出来时,如果没有了解过一些美国文化中的元素,则丝毫感受到笑点的巧妙。在武汉话配音的版本中,融入了许多武汉话的元素,更让我误信它是根植在湖北的方言喜剧。

夏天时,我看过翻拍自日本的剧集《深夜食堂》。于场景来说,首先让人感觉不适。做本土化的移植是一个好的做法,可是剧集确是复制了原版的场景、人设、道具、甚至台词。我能想象自己在汉口的万松园,盛夏时点一盆油焖大虾,再来两瓶啤酒,这才像我刚加班晚归的样子。突然场景一转换,你发现我在一家日本的居酒屋吃着小香肠,点了一瓶啤酒,然后告诉电话那头的朋友,我在吉庆街吃宵夜。这太不符合盛夏武汉的宵夜场景。

当肯德基餐厅里开始卖豆浆油条,卖米饭套餐时,它做了本土化的移植。可依然不改汉堡炸鸡的份额和地位,说明它的核心不变,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当影视剧翻拍只是停留在搬运工的作用上,那依然是原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翻拍与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