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道、道路和慢行系统的思考——杨东援

空间中的运动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特征,相互连接的道路/街道网络通过衔接不同地点进而对城市环境产生结构性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街道曾经是关联城市空间的最古老形式,它连接了各个地点,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空间分离。但是依托街道的连接,使用的是马车等低速交通工具,伴随城市扩展和对速度的追求,传统街道和马车所提供的空间连接能力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这时,现代工业和机动化所带来的快速运动,促使街道转变成了道路,城市被大规模改造以适应机动车交通的要求。

现代的道路系统,通过各种分离设施,将道路构造成一条条“管道”,各种交通工具在各自的“管道”中各行其道,从而大大提升了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但是现代道路在提供远距离交通联系服务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道路两侧联系的便利性。记得很多年前讨论武汉二环路在武汉大学旁边高架问题时,曾经与市领导说过,这条高架影响最大的并非是武汉大学,而是切断了大学与周边的联系,使得周边空间很难形成环大学产业带。

同时,使用者在快速交通通道中穿越的过程中,沿途环境与之的关系变得“冷漠”。我刚到日本做访问学者时,由于没有自行车,基本利用地铁在东京活动,整个东京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一个不相关的轨道车站周边地区,直到有一天我骑着朋友送给我的自行车在地面穿行,一个个孤立场景才在头脑中形成了整体印象,东京才在我的脑海中活了起来。

历史总是呈现螺旋式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重新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关注的主体。城市建设重新开始重视慢行环境,慢行道路系统也成为交通规划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这种螺旋式发展并非简单的轮回,我们必须从更高层面理解慢行系统和街道的作用,需要理解曾经和正在发生的“街道”与“道路”之间相互转化过程背后的深刻含义,需要认真思考人群、活动和场所之间的关联。

也许交通工程过于强调“工程思维”,交通工程师满脑袋都是围绕OD(起终点)间的交通量。对通过能力的偏爱,使得我们忘记了交通的本质是在“创造空间与空间的联系”。把交通空间视为保障车辆通行的“机械空间”,而忘记了交通空间是服务于人的社会活动的功能空间。

站在新的思维高度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城市是一个有机体,“街”与“路”、“机动系统”与“慢行系统”共同承担着城市社会空间组织作用。为此,交通工程师需要认真考虑除了保障一定规模的流量,如何研究城市空间的功能“连接”需求;不能仅是就事论事地进行街道设计,而要从空间功能布局角度,研究街道与道路的网络性布局;不能将慢行系统局限于通过功能,而要把它视为社会交流空间、社会活动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街道、道路和慢行系统的思考——杨东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