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粉丝“取关”之后

在深夜

请你沏一壶茶

听我自说自话,看我独步黑暗


2017/9/5    星期二    雨


今夜,凉风萧萧,冷月凄凄,我捧着笔记本寂寞地和自己聊天。

来写作快两个月,写了五万多字,得到了一百多个喜欢,除了有两篇文章上了“首页投稿”外,可谓成绩平平,无甚亮点。

因为粉丝数本就少,所以平日里我也就不关注自己有多少粉丝,多不超过两位数,少的时候也就个位数。因此我极少会翻开里的“我的”界面查看,只管埋头写文,仿佛那个界面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

一个偶然,我翻阅自己的文章,准备新建一个主题,却不小心瞥见了粉丝数,从38降到了37。于是点开“粉丝”,想看看究竟有哪些作者关注了自己,结果发现自己大都无甚印象,更无从知道是哪一个粉丝取关了自己。说心里不难受是假的,毕竟这是一种被抛弃的滋味,由最开始的得到认可转向得不到认可,任谁都不可能泰然处之。

我放下笔记本,走进厨房,烧水,冲了一杯咖啡,闻着香醇的咖啡味,让自己的心神慢慢平静下来。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粉丝”一词有些不大恰当。粉丝的意义通常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有着疯狂且痴迷的情绪。NBA粉丝可以理解为NBA迷,相声粉丝理解为相声迷,鹿晗粉丝理解成鹿晗迷,他们为了追逐自己心中爱慕的明星会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举动。所以,粉丝与迷恋是对等的。

里的“关注”却不一样。在里,关注某一个作者,不外乎两种心态。一种是确实喜欢作者的写文风格,希望从作者的文章里学得一些行文布局的技巧,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另一种则是抱有交友的心态,我关注了他,或许可以得到他的关注,达到“互关”的互惠互利局面。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属于常规的“粉丝”意义。

我写文以来,粉丝从最开始的个位数涨到两位数,期间不断掉粉,不断心碎。通常一位作者关注我之后,作为回礼,我也会关注他。打开我的粉丝界面,里边都是互相关注。可我与他们的互动基本为零。他们更新了文章,我极少阅读,更别说评论了。同样的,我更新了文章,也得不到粉丝的评论。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里。

我突发奇想,做了一个试验。我点开每个 “互关” 的好友文章,在最新发表的文章里点赞、留言。果不其然,不一会,我也收获得到了他们的点赞和留言。原来,所谓的“喜欢”,所谓的“点评”都是一个等价交换的结果。

我点开一位签约作者的文章,发现她几乎与每个留言的人都有互动,可以说是每问必答。且她与对方的互动亲密,言谈亲切,一看就知是长期联系的老友关系。所以,里的粉丝是要经营的,粉丝数是作者辛苦互动,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结果。

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留住粉丝而有心机的去点赞,去互动呢?

这就要问自己来到的目的是什么了。倘若来到是为交友,以文会友,与友赏文,顺便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小的虚荣心,那么耍点心机也未尝不可。谁写文不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呢?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大方承认,合理满足也无甚不好。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能力和实力固然重要,包装与经营也同样必要。倘若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写文,纯粹圆自己的文学梦,给自己的闲暇时光添一点乐趣,增一丝文学气,那么就不要管所谓的粉丝数,也不要太看重阅读量,大大方方地写自己的心情,讲自己的故事,一条路走到底。

我自知自己天性散漫,崇尚自由,没有十足的耐心去一一留言,点赞,我的目标也不是“签约作者”,毕竟自己能力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所以我只能淡然地看待粉丝取关,把时间花在反思上,去想自己的文字还可以做哪些修改,自己的写作技巧还可以做何种提高。

今夜,在一个粉丝取关后,我对着黑夜中的自己轻叹,但并不颓唐、挫败。我须得拾起洒落在地上的信心,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卯足十三分的勇劲,去闯荡未来无数个如同今夜一般漆黑的夜晚。

咖啡袅袅,夜色轻轻,我拿着笔记本,与里的自己聊天,在迷茫黑夜里跋涉、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一个粉丝“取关”之后)